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圆柱坐标中的非轴对称磁静平衡及其对太阳黑子的应用
胡友秋, 许卫东
1985, 5(2): 75-83. doi: 10.11728/cjss1985.02.075
摘要:
本文采用圆柱坐标并假定总压力(气压和磁压之和)只与高度有关, 求得了三维两分量磁静平衡方程的通解.通过调节这一通解中出现的两个任意函数可得到各种特解.在应用这种特解去解释有关太阳物理现象时将不受小扰动条件的限制.同时, 我们找到一组特解, 可定性解释黑子内部的纤维结构和黑子外形的非轴对称性.
X射线选择类星体的一些性质
刘汝良, 杨海寿
1985, 5(2): 84-91. doi: 10.11728/cjss1985.02.084
摘要:
本文对109个X射线选择的类星体和114个射电及光学选择的类星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它们的红移、光学光度以及平均光学-X射线谱指数的直方分布图上, X射线选择类星体统计上都分布在这些参数图的低端.在所有样品的单色X射线光度lX与单色光学光度lO的关系图上, X射线选择类星体绝大部分处在光学暗的低光度区域.若以lglo=31.2erg/s·Hz为分界点, 可把光学光度划分为光学亮和暗两个区域, 则发现射电及光学选择类星体在图中光学亮区内的斜率b=0.64, 在光学暗区内的斜率b=0.95, 而X射线选择类星体的b仅为0.78, 因而暗示出它们可能是类星体现象中的一个次型.
0.3AU和1AU之间高速太阳风的加速和加热机制
郑滋饶, 赵学溥
1985, 5(2): 92-100. doi: 10.11728/cjss1985.02.092
摘要:
本文应用Helios飞船在0.3AU和1AU之间的高速太阳风质子和磁流涨落观测, 同时考察了包括各种可能的加速和加热效应的高速太阳风动量方程和质子能量方程.分析表明在碰撞为主的等离子体条件下导出的经典粘性系数表式明显地不适用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在0.3AU和1AU之间主要加速力是热压梯度力和Alfven波压力, 背景磁场的洛伦兹力可忽略;在减速方面, 除了太阳重力外, 还需存在其它减速机制, 才能使太阳风动量平衡.看来唯有粘性能同时满足减速和加热这两种要求.
垂直电流对赤道电射流中双流不稳定性的影响
涂传诒
1985, 5(2): 101-107. doi: 10.11728/cjss1985.02.101
摘要:
本文导出了在由中性风引起的垂直电流的条件下, 赤道电射流中双流不稳定性的相速度, 增长率和饱和水平的修正公式.在通常电射流条件下, 密度为2×10-7A/m2的垂直电流对不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当驱动电场接近不稳定性的临界值时, 上述垂直电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结果说明反向电射流期间十分强的半周日潮汐风引起的垂直电流可能是使“H”型不稳定性饱和水平十分高的原因之一.
冬夏典型地磁-电离层暴期间太平洋区域F层行为
黄天锡
1985, 5(2): 108-116. doi: 10.11728/cjss1985.02.108
摘要:
本文在前人已公布的暴时电离层动态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了太平洋地区冬至与夏至期间电子总量和F层特征的分析研究, 取得了新的结果.认为在磁暴主相出现之时, 以电子总量为表征的电离层暴达到最明显的程度.以F层为代表的电离层的行为强烈地受控于经度(暴时)、纬度、地磁格局和季节(南北半球)的缔合关系;并且电子总浓度的消长关系需从电离增长率(磁壳层收缩)-电离消矢率(损失系数加大)-电离迁移率(磁共轭迁移和电离峰谷异动)作统一考虑.文中提出了较合理的电离层暴区划意见并讨论了暴情倒相问题.
由大气密度的季变化所造成的中、低层大气电离率的季变化
庄洪春
1985, 5(2): 117-122. doi: 10.11728/cjss1985.02.117
摘要:
本文对CIRA 1972 模式下的中、低层大气密度季变化所造成的电离率的季变化作了理论计算, 利用宇宙线电离源函数对全球中、低层大气的电离率作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在70km以下的大气电离率的季变化幅度为百分之几十.在电离峰值高度(约15km)以下幅度为约百分之十, 高度越高变幅越大, 到70km处达35%.在20km以上电离率的季变化趋势与大气密度的季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夏季比冬季大, 20km以下变化稍为复杂.
银河宇宙线的起源和初级质子谱
徐春娴
1985, 5(2): 123-128. doi: 10.11728/cjss1985.02.123
摘要:
本文采用无界银河系的爆发点源各向同性弥散的模型研究了初级质子的输运方程.用加速器实验得到的P-P碰撞截面的最新资料和一个合理的扩散系数, 得到了该方程的解, 进而讨论了该解的一些特点以及诸多类似点源对地球附近质子谱的可能贡献.该模型所预期的质子谱能较好地说明实验结果.
地磁场模式对低纬哨声射线追迹计算的影响
刘绍亮, 高煜
1985, 5(2): 129-134. doi: 10.11728/cjss1985.02.129
摘要:
考虑到低纬地磁场与偶极子磁场偏离较大, 本文用国际参考场(n=6)进行了低纬哨声射线追迹计算.结果表明, 在约9°N和12°N处有两个很窄的哨声波非导传播出口点, 相应射线起点都在雷电活动区.哨声波非导传播出口的截止纬度约在8—9°N处.计算结果也较满意地解释了低纬哨声色散值和f0/F2正相关的事实.
1981年7月31日漠河地区日食的外电离层效应
何友文, 黄天桥, 朱穆求, 苏仕华
1985, 5(2): 135-143. doi: 10.11728/cjss1985.02.135
摘要:
本文利用漠河(磁径190°17′E, 磁纬42°18′N)地区接收的哨声和同时观测的电离层资料, 采用南北半球电子浓度不一定对称的假设, 以电离层垂测资料和哨声联合换算的模式法, 得到了1981年7月31日哨声色散常数的日食效应;并粗略地测定了日食期间, 漠河上空沿磁力线分布的电子浓度剖面, 磁通量管电子含量和等效标高的部分结果;此外, 还初步讨论了日食的外电离层效应.
用场向电流的观测结果研究高纬电离层电场
郭佑民, 沈长寿, 资民筠
1985, 5(2): 144-154. doi: 10.11728/cjss1985.02.144
摘要:
本文从Triad卫星观测到的场向电流日变化的统计结果出发, 利用场向电流日变化的付里叶级数展开和简单模式法分别求出电导率均匀时和极光带电导率增强时高纬电离层电位的分析解.结果表明, 电场集中在极光区是由2区场向电流引起的.在本文所用的场向电流分布形式下, 加上Pederson电导率的升高。极光区Hall电导率的增大反而有助于电场向中纬穿透.|AL|≥100γ时, 场向电流分布对对流圈位置西向旋转起一定作用, 但极光带Hall电导率的变化是造成大角度旋转的主要原因.Perdson电导率的增大, 对旋转角无影响.结果还表明, 在不考虑电导率日夜不均匀时, 由于场向电流复杂的日变化, 也可出现对流圈的晨昏不对称性.以上的电场分布形态, 与观测的电场形态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