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Alfvén脉动在各向异性太阳风介质中传播的功率谱方程
涂传诒
1988, 8(4): 241-252. doi: 10.11728/cjss1988.04.241
摘要:
本文把涂传诒等导出的描述Alfvén脉动在太阳风中传播的谱方程推广到温度为各向异性的太阳风介质中。
Her X-1的食变现象和伴星HZ Her的大气结构
宓国柱, 沈金英
1988, 8(4): 253-260. doi: 10.11728/cjss1988.04.253
摘要:
在密近双星系统Her X-1/HZ Her中,Her X-1被HZ Her掩食时的X射线光度变化,为研究HZ Her的大气结构,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观测证据。本文对这个系统的二次食变过程资料进行了拟合分析,推断了HZ Her的低层大气结构,面对X射线源一面的大气,由于X射线的加热作用,其低部存在着一层温度约为8×104K的色球层。与已有的HZ Her大气结构理论相比较,大致符合,但有一定差异。本文简单讨论了这种差异。
简单强磁云的结构特征
章公亮
1988, 8(4): 261-274. doi: 10.11728/cjss1988.04.261
摘要:
本文讨论了1980年12月19日和3月19日两次无大型共转流相联系的行星际简单强磁云事件的磁流体动力学结构特征。此两磁云均以高温、高密度的湍流结构为先导,接着是低温、低密度,磁场很强且倾角单调旋转的磁云本体,后随另一密度稍高的结构。磁云本体内Alfvén波速及磁压对动能密度和热压的比值异常地增高,有利于磁云后的扰动迅速穿越磁云向前传播并向前边界集结。磁云边界上的巨大磁压梯度力及MHD波动在高密度结构内的耗散有可能对磁云前的太阳风进行加速和加热,形成双锯齿流速图象。简单磁云的结构很象典型的日冕质量抛射事件。此外,还简要地分析了磁云引起的地磁暴和宇宙线下降。
轴对称磁静平衡态Ⅰ.微变换方法
胡友秋
1988, 8(4): 275-284. doi: 10.11728/cjss1988.04.275
摘要:
轴对称磁静平衡态被广泛用来描述不同尺度的恒星大气结构。对这类平衡态,可引入所谓磁通量函数来描述磁场,它满足一变系数、非线性椭圆型方程。迄今为止,人们只就线性情况的某些特例给出该方程的解析解;对较为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非线性情况,还未找到有效的办法进行解析处理。本文将应用微变换方法求上述变系数、非线性方程的相似解,并给出普遍结果。有关特解的具体形式及对太阳大气的应用将在本系列的下几篇论文中另作讨论。
声重波在垂直切变风场中的传播与演变
易帆, 李钧, 梁百先
1988, 8(4): 285-292. doi: 10.11728/cjss1988.04.285
摘要:
本文根据时空变化风场中声重波演变的基本方程,详细讨论了声重波的基本参量在垂直切变风场中的变化方式。结果表明,沿群路径上波长、相速和传播方向的变化取决于风场的垂直结构以及波风之间的相对方位。声重波扰动动能的变化与波空间尺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上行重力波分支,波包动能的增加伴随着波长变长,波包动能减小伴随着波长变短;对于上行的声波分支,情况则相反。文中还讨论了常定的声重波波列在垂直切变风场中的传播问题,分析表明,声重波能量密度增加伴随着本征频率减小,能量密度减小伴随着本征频率增加。
磁尾瓣区的场向电流
吴寄萍, 林锦云
1988, 8(4): 293-301. doi: 10.11728/cjss1988.04.293
摘要:
本文利用ISEE-2卫星的磁场和粒子资料(电子:75keVδ<1300keV,质子:170keVp<400keV),发现在磁尾远离等离子片的尾瓣区,常常同时探测到粒子脉冲和横向磁场扰动,表明有场向电流片存在。电流片的积分强度在3.3—21mA/m之间,与Frank等在磁尾等离子片边界上测量到的场向片电流积分强度可相比较。电流片总是成双成对,电流片的强度与AE指数或亚暴的关系密切。和磁层其他区域不同,在磁尾瓣区,经常探测到△Bx和△By同时存在,且△Bx和△By可相比拟的情形,它们可以用运动的线电流或不均匀密度的电流片来解释。
极光强扰动对中低纬电离层的影响
古士芬, 宋利
1988, 8(4): 302-306. doi: 10.11728/cjss1988.04.302
摘要:
本文考查了120°E附近的五个中低纬电离层观测站在极光强扰动下的f0F2行为。共考查了从1966—1970年五年资料中AE>1400日及1969年中AE>1000日的f0F2行为。研究得出了与印度站链有所不同特征——在极光强扰动下120°E中低纬五站之f0F2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而不是增加,并且在中纬较高纬度的满州里站之f0F2减小比北京站要显著。扰日后效在中、低纬区不同,低纬之武昌、广州和海南岛三站均呈现扰动过后次日上午段的f0F2增加,中纬较高纬度的满洲里站仍呈现f0F2减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低纬区主要受赤道喷泉效应改变的影响,而中纬及亚极光纬区主要受极光强扰时产生的环球电场的直接作用结果,它反映了纬向电场耦合传递的影响。当然极光扰动时对中性大气层的能量输入亦对观测到的现象有贡献。
关于北京天文台初期射电毫秒级接收机设计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郑乐平, 刘玉英
1988, 8(4): 307-315. doi: 10.11728/cjss1988.04.307
摘要:
本文对北京天文台初期的毫秒级接收机某些设计提出异议,认为由于设计上的问题使得观测资料引进人为的干扰。进而指出这些设计问题是产生北京天文台1981年5月16日微波爆发UFFS资料严重失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