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太阳微波爆发频谱事件
刘玉英, 傅其骏, 宁宗军
2002, 22(1): 1-5.
摘要:
国家天文台 1.0-2.0GHZ,2.6-3.8 GHz太阳射电频谱仪从1994年1月和1996年9月投入观测至2000年4月10日记录到太阳射电爆发分别为297个和316个.取得了高质量的高时间分辨率、高频率分辨率的动态谱资料,为研究耀斑各种尺度的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998年4月15日的共同事件在时间和频率上显示了丰富的幅度和结构的变化.
一种确定模拟的行星际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新方法
向长青, 王敬芳, 魏奉思, 黄为民, 熊东辉
2002, 22(1): 6-12.
摘要: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MHD 激波的新方法,包括激波位置的确定,上下游状态参数的选择,激波局部参数的计算以及激波的分类,最后应用这种方法对一个二维的MHD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过去文献关于磁流体力学混合激波空间连接和时间演化的链式规则,而且说明位于太阳赤道附近的慢激波和中间激波最终会发展为快激波.
太阳活动区R9077引起的强烈吸收事件
胡红桥, 刘瑞源, 刘勇华, 刘顺林, 杨惠根, 徐中华, 佐藤夏雄, 山岸久雄
2002, 22(1): 13-20.
摘要:
利用南极中山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阳活动区R9077所引起的强烈吸收事件,其中2000年7月14日的太阳质子事件引起了持续3天多强烈的极盖吸收.同时,激烈的太阳活动使磁层处于极度扰动状态,磁层高能粒子沉降使许多持续时间较短的吸收峰叠加在极盖吸收背景之上.最突出的是7月 15日的吸收增强事件,其最大值达26dB,这是自1997年2月中山站安装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以来观测到的最强的吸收.另一个较突出的吸收峰发生在14日1753UT前后. 本文还讨论了产生这些吸收的原由.
第22与23周磁静日北京台银河宇宙线周日变化与半日变化特征
乐贵明, 叶宗海, 龚菊红, 黄文耿, 卢红
2002, 22(1): 21-26.
摘要: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计算功率谱的方法研究了第22和23周磁静日北京宇宙线台站记录的银河宇宙线强度的周日变化与半日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两个太阳活动周交替时,银河宇宙线的周日变化与半日变化特征消失.在太阳活动低年逐渐向高年过度时,首先出现的是周日变化,半日变化特征出现要滞后于周日变化,22周太阳活动高年看不出周日变化,而23周太阳活动的高年周日变化非常明显.22周太阳活动的下降期,只有周日变化而无半日变化,这是分析北京宇宙线台近2个太阳活动周数据得到的新结果.
武汉地区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的统计经验模式研究
陈艳红, 万卫星, 刘立波, 李利斌
2002, 22(1): 27-35.
摘要:
由武汉电离层观象台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980-1990年)的实测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了武汉地区的一个 TEC经验模式.模式很好地再现了武汉地区的TEC观测值.其预测误差在太阳活动高年稍大,低年较小;在春秋两季稍大,冬夏两季较小;在当地时间白天和傍晚稍大,夜间和早晨较小.此外,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IRI的计算结果比较,本模式预测的TEC值更接近于实际观测结果.同时,本文也初步探讨了TEC的半年变化特征和冬季异常现象.
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
张绍东, 易帆, 熊东辉
2002, 22(1): 36-43.
摘要:
采用二维全隐欧拉(FICE)格式,对重力波波包在真实大气中的非线性传播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层大气下部激发的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在传播到中层顶之前,波相关能量沿着射线路径传播,非线性效应和背景温场对波能量传播路径的影响很小.当波包传播到低热层大气后,波包饱和波相关能量几乎完全沿着水平方向传播,垂直方向的能量传播受到抑制.这与在无耗大气下,WKB近似条件下的线性重力波理论的预言相差很大.深入的分析表明抑制重力波波包向上传输能量的关键因素是大气分子粘性的垂直非均匀性.非线性和背景温场的影响不足以完全抑制波能量的向上传播.此外,在波包的整个传播过程中,由于非线性、背景温度和背景耗散的共同作用,重力波波包的垂直波长随时间明显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大气的分子粘性特别是分子粘性的垂直不均匀性对重力波波包在中、高层大气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背景风场对中尺度受导重力波的影响
丁锋, 万卫星, 袁洪
2002, 22(1): 44-51.
摘要:
采用重力波的大气分层全波解法,计算得出了强逆风场作用下以及无风条件下中尺度重力波受导波模的色散曲线和衰减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强逆风场可以使得各中尺度受导波模衰减距离明显变长,并导致不同尺度重力波的衰减距离出现峰值分布.通过分析美国MillstoneHill台站和武汉电离层观象台的TID实测结果证实了这些风场支持的远距离传播波模的存在.
空间环境对漫反射板的影响
王英鉴
2002, 22(1): 52-57.
摘要:
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条件下的衰变对卫星遥感仪器探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漫反射板是星载光学遥感仪器辐射定标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ADEOS/TOMS和Earth Probe/TOMS仪器馒反射板漫反射率衰变特性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原子氧和太阳紫外辐射对漫反射板的影晌.结果表明,太阳紫外辐照和原子氧剥蚀引起的漫反射板反射率衰变系数分别为0.00049/h和1.2 × 10-17cm2,但在卫星入轨初期,太阳紫外辐照的影响可增加约4倍.
太阳质子事件对太阳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朱光武, 李保权, 王世金, 梁金宝, 张微, 黄红锦, 沈思忠, 翟应应, 孙越强, 叶宗海
2002, 22(1): 58-64.
摘要:
介绍了南大西洋异常区的辐射环境及其特点,重点研究了发生于2000年7月14日的太阳质子事件对太阳同步轨道空间环境造成的影响.太阳质子事件期间,抵达近地空间的高能电子、质子及重离子对太阳同步轨道空间环境造成剧烈地扰动,并且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拄子扰动特征不尽相同.
武汉中层大气中频雷达及其初步探测结果
李凤琴, 胡雄, 张冬娅, 张训械, 黄泽荣, 熊建刚, 曾桢
2002, 22(1): 65-71.
摘要:
首先简要地讨论了武汉中频雷达观测原理和设备的组成.该雷达测量60-100 km高度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风场采用分布天线测量技术和全相关分析方法得到,电子密度通过微分吸收和微分相位技术获得.初步观测结果表明:(1)武汉上空冬季60-100km高度的纬向风多为西风,风速为30-50m/s。经向风速为10-20 m/s. 垂直风速较小,一般在5 m/s以内.(2)60-100 km高度范围的大气风场和电子密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风场在某些时段和高度区间有较强的风剪切出现.(3)80 km以上高度大气的风场和电子密度存在较明显的扰动现象,它可能与大气波动过程有关.
空间连续流电泳电流体力学过程的地基模拟
陶祖莱, 简来成, 李涛, 高宇欣
2002, 22(1): 72-81.
摘要:
通过相似性分析得到了空间连续流电泳电流体力学过程地基模拟的相似性准则.数值模拟表明,所得相似性准则是有效(近似)的.基于此,建立了空间连续流电泳电流体力学过程地基模拟实验系统,并进行了生物样品分离实验.当然,相似准则的最终检验有待于空间实验.
带滑移铰空间机械臂协调运动的自适应与鲁棒混合控制
陈力
2002, 22(1): 82-90.
摘要:
讨论了载体位置不受控制情况下,带滑移铰空间机械臂姿态与末端抓手协调运动的控制问题.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进行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可以得到一组与惯性参数呈线性关系的系统广义Jacobi矩阵及系统动力学方程.以此为基础,针对系统参数不确定但误差范围可以确定的情况,设计了载体姿态与末端抓手惯性空间期望运动轨迹跟踪的自适应与鲁棒混合控制方案.提到的控制方案具有不需要测量空间机械臂载体移动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的显著优点,且由于在控制部分对不确定参数采用保持鲁棒性的方式,计算量较小,有助于缓解机载计算机运算能力有限的矛盾.仿真运算,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3层B/S结构的月球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左维, 李春来
2002, 22(1): 91-96.
摘要:
基于 3层 B/S结构,采用 Web技术,在 Intranet环境下设计并开发了月球资源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月球资源信息的管理,具有高效、使用方便、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