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行星际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
胡友秋, 孙树计
2003, 23(3): 161-167.
摘要: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慢激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由原慢激波和新产生的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该激波系统在子午面内相对慢激波源中心法线基本对称,而在赤道面内则是不对称的:快激波阵面和慢激波阵面之间存在一个切触点,该处两个激波合并,蜕化为气体激波。上述切触点相对激波源中心法线东偏,且东偏角度在激波系统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加。初步分析表明,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是产生日球赤道面内慢激波传播和演化的东西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太阳风质子束流的演化
王玲华, 涂传诒, 敖先志
2003, 23(3): 168-173.
摘要:
太阳神飞船观测表明,太阳风高速流中质子束分量相对于核分量的密度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增加。提出解释这一观测现象的机理并给出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由于阿尔芬波速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减少,第二支左旋波将与更多的质子共振,把部分原来属于核分布的质子拉到束分布中来。用数值模拟方程方法求解回旋波共振导致的准线性扩散方程,数值结果与观测结果相符合。
上游太阳风中高能电子向同步轨道区的传输
刘小龙, 赵华, C.T. Russell, 濮祖荫, 刘振兴
2003, 23(3): 174-180.
摘要:
通常认为,同步轨道区的电子通量增加是由于磁暴或者上游太阳风高速流的扰动所引起。近来的观测表明,起源于太阳活动的行星际高能电子也是引起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Zhao等在研究2000年7月14日太阳剧烈活动时发现,同步轨道区相对论电子通量巨幅增加时没有观察到上游太阳风高速流的扰动,并且磁暴发生在电子通量事件之后。采用解析磁场模型和实际磁场模型(T96模型)模拟来自太阳的相对论电子在磁尾中的运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行星际磁场南向时,进入到磁尾的行星际相对论电子可以从较远的磁尾区域运动到同步轨道区域。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起源于太阳活动的高能电子可以对同步轨道区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增加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功率无线电波与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
黄文耿, 古士芬
2003, 23(3): 181-188.
摘要:
地面入射的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地面人工变态。本文中,着重考虑电波和电离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吸收,构造一个自洽的相互作用模型,在一定功率和频率的加热电波作用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白天低电离层电子温度和由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电子密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白天低电离层,电波的自吸收在90km以下比较显著,而最大温度变化在70km高度上,大约增加了2倍。在α复合的假设下,电子密度变化幅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在70km处,大约增加55%,120km处则为4%左右。
双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数值研究
黄春明, 张绍东, 易帆
2003, 23(3): 189-196.
摘要:
采用谱配置方法对双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的过程及其能量传播和转换特性进行数值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初始给定的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的相对振幅和相位严格满足重力波的偏振关系时,只有水平风场扰动(u′)与温度扰动(T′)的共同作用才能抑制能量向下传输。通常情况下,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都会激发出两支传播方向相反的重力波波包,这两支波包的相对能量明显取决于两个波状扰动之间的相对振幅关系。当两个扰动之间的相对振幅满足特定条件时,向下传播的能量几乎为零,只会有一支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被激发。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则表明,各种情况下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所激发的重力波波包的能量传播路径和速度基本相同;与单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过程相比,能量传播路径几乎完全一致,扰动转化为波动的特征时间也基本相同,但能量转换效率更高。
武汉上空Na层季节和夜间变化的观测研究
毛斐, 易帆
2003, 23(3): 197-204.
摘要:
根据武汉大学激光雷达2001年3月到2002年10月的观测数据,对武汉上空(30.5°N,114.4°E)的背景Na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观测站尤其是Urbana(40°N,88°W)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武汉上空11月的Na层柱密度最大,是4月的2.5倍,质心高度的极小值出现在5月和11月,极大值在4月、9月和12月;全年平均Na层均方根宽度为4.47km.Na层各参数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其中Na层均方很宽度呈现出明显的半年周期性变化规律。夜间Na层柱密度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质心高度在入夜后立即迅速上升,在2000LT以后上升速度趋缓,凌晨0500LT以后出现下降;Na层均方根宽度在夜间约有1.3km的起伏变化,它入夜后迅速减小,在午夜0035LT时出现一低谷,然后随时间逐渐变宽。
地磁急始年发生数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
乐贵明, 叶宗海
2003, 23(3): 205-211.
摘要: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始年发生数的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并对急始发生数的特征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急始发生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规律是有差异的。还进行了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数的相关性,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急始磁暴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显著相关。还对急始数与急始磁暴数以及其他的一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双星/GIS组合定位建模与仿真
郑冲, 吴杰, 蒋勤学
2003, 23(3): 212-217.
摘要:
双星定位系统具有快速高精度定位和简短报文通信的功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满足特殊用户需要,文中提出了由双星和道路地理信息系统组合定位的新方法,并做了计算机仿真试验,进行了组合定位精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双星定位精度,在适当条件下组合定位均方差小于10m。
基于连续覆盖特性分析的星座设计
胡俊, 陈博, 王建宇, 朱振才
2003, 23(3): 218-225.
摘要:
研究了需要对地面目标进行连续覆盖的星座的设计问题。首先推导了对覆盖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星间覆盖间隔时间和轨道面覆盖间隔时间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针对不同配置的星座进行了计算,使用工程仿真软件STK验证了分析结果。通过理论分析、算例计算以及工程仿真为该类型星座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诊断信息的融合方法
杨天社, 杨开忠, 曹雨平
2003, 23(3): 226-232.
摘要:
针对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同一征兆域信息难以区分的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理论的故障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不同征兆域信息的融合,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故障定位。文中分析了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证据推理理论进行信息融合的必要性,研究了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不同征兆域信息融合的理论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应用该方法需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结论。
失重飞机上进行的电泳分离实验
蒋远大, 张志远, 王海波, 刘文喜, 周顺林, 冯学章, 吴汉基
2003, 23(3): 233-239.
摘要:
介绍了用A3-1连续自由流电泳仪在俄罗斯失重飞机上进行的实验情况及结果。进行了4个架次的飞行试验,获得了飞行试验的数据和电泳分离图像。试验结果表明,电泳仪装置工作良好,从分离图像可以看出重力变化对电泳分离过程的影响并证实微重力环境对生物材料的电泳分离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