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磁层顶旋转间断的稳定性
王水, 朱烈, 樊小英
1986, 6(2): 89-96. doi: 10.11728/cjss1986.02.089
摘要:
本文应用三层模式和ISEE卫星观测资料,讨论了磁层顶旋转间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磁层顶旋转间断中可以激发一种不稳定性。随着波数k增大,不稳定性增长率也将增加。(2)当行星际磁场为北向时,磁层顶旋转间断是稳定的;当行星际磁场逐渐变为南向时,不稳定性增长率将迅速增加。(3)当太阳风速度较大时,不稳定性增长率相应地也较大。(4)当行星际磁场为南向时,随着行星际磁场与磁层顶切平面交角的增大,不稳定性的增长率也迅速增加。
关于磁尾高能粒子脉冲的一些特性
吴寄萍
1986, 6(2): 97-101. doi: 10.11728/cjss1986.02.097
摘要:
利用行星际监察卫星IMP-J取得的高能粒子探测数据(质子能档P4:230keV>E>160keV)与极光电激流指数AE作相关分析,在地心太阳磁层坐标下,按照Fairfield关于中性片对地心太阳磁层"赤道面"的偏离模式,把磁尾分成三个区域:中性片区域、低纬区域和高纬区域。结果表明:(1)高能粒子脉冲的平均强度在中性片区域最强,低纬次之,高纬最弱,表明高能粒子脉冲源区在中性片区域;(2)中性片附近,粒子脉冲和AE指数相关最好,达0.59,低纬次之,高纬几乎无相关,表明粒子脉冲与亚暴事件有关,它是磁尾中性片附近磁力线重联产生的感应电场加速的结果;(3)粒子加速区局限于中性片附近的薄层内,与国外结果完全一致。
非径向地磁力线对计算电离层电场及三维电流系的部分影响
古士芬, 田葆宁, 宋利
1986, 6(2): 102-111. doi: 10.11728/cjss1986.02.102
摘要:
本文对Kamide等人的由地面磁变化计算电离层电场、电流及场向电流的方法做了改进。给出了计入非径向地磁力线对电离层电导率影响下的电位φ的二阶偏微分方程。通过实例计算考查了由地面磁资料计算电离层电场、电流及场向电流中地磁力线非径向性的部分效应。结果表明,即使在高纬极光区,这部分效应也是重要的、不能忽视的;此外,计入这一效应使得计算量明显减少。
低密度烧蚀材料分解动力学
刘金香, 高秀英
1986, 6(2): 112-117. doi: 10.11728/cjss1986.02.112
摘要:
日面耀斑环中物质的运动
许敖敖
1986, 6(2): 118-122. doi: 10.11728/cjss1986.02.118
摘要:
利用云南天文台1980年7月14日3B级双带耀斑的光学观测资料,以及SMM卫星对同一耀斑的X射线观测结果,讨论日面耀斑环中物质的运动规律。先比较耀斑Hα象和X射线象的日面位置,根据投影效应确定耀斑环的高度;然后从理论上估算由于耀斑环中物质下落,所形成的耀斑活动区视向速度的分布。所得结果与观测资料基本相符。
日球参数的卡林顿共转变化(Ⅱ)——在第20太阳活动周中的演变
章公亮, 高玉芬, 陆晨, 徐元芳
1986, 6(2): 123-129. doi: 10.11728/cjss1986.02.123
摘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日球基本参数及能量参数的共转变化在第20太阳周中不同位相的演变。太阳风速度由上升年的单峰经历极大年的多峰演变为下降及极小年的稳定双峰。密度变化自极大年起即具有双峰特征。在上升及下降年速度变化不明显,但密度和流密度存在明显增高的共转压缩扰动。
Bennett彗星的Na彗发
胡中为, 车浩
1986, 6(2): 130-136. doi: 10.11728/cjss1986.02.130
摘要:
本文对Rahe等的Bennett(1970Ⅱ)彗星Na彗发单色光度观测资料作了初步理论分析。借助Haser的理论模型求得Na原子及其母分子的标高,估算出它们的寿命;用Dolginov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它公式和资料,估算出Na原子的外流速度和运动温度。最后作了简单讨论。
1984年4月24日大太阳耀斑爆发对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影响
马健敏, 龙其利
1986, 6(2): 137-142. doi: 10.11728/cjss1986.02.137
摘要:
本文给出1984年4月24日2356UT太阳耀斑爆发期间在新乡和重庆两地利用法拉第技术接收日本同步卫星ETS-Ⅱ的甚高频信号所得到的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异常变化。两站在耀斑爆发期间的三分半钟内同时观测到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突然急剧增加。它们的增量分别为9.4×1016和14.3×1016ele/m2.本文还将偏振仪所观测到的现象与电离层垂测记录及甚低频锁相接收机所观测到的记录作了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太阳耀斑期间不仅D层的电子浓度大大增加,而且F层的电子浓度也显着增加,后者是这次总含量剧增的主要部分。
用实测电离层电子含量检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
戴月琴
1986, 6(2): 143-146. doi: 10.11728/cjss1986.02.143
摘要:
本文用1978-1979年在西安测量的电离层电子含量与由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指出后者在春季显着偏低。这是模式中F2层峰以上部分电子密度偏低所致。
星载半导体电子探测器关于辐射带电子探测的一些结果
程栋元, 吴寄萍
1986, 6(2): 147-151. doi: 10.11728/cjss1986.02.147
摘要:
本文给出了我国卫星上半导体电子探测器的一些探测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内辐射带中心区电子通量的典型值,大于0.5MeV和1.0MeV两个能档的全向通量分别为1.9×108和6.7×107ele./s·cm2.同时也给出了在典型轨道上电子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剖面。此外,还得到了同步高度上述两个能档电子的全向通量分别为20.43×106和4.25×105ele./s·cm2.同时也给出了观测到的同步高度外辐射带电子的日变化。结果与国外观测资料基本相符。
棱镜式太阳敏感器研制
肖功弼, 徐德延
1986, 6(2): 152-157. doi: 10.11728/cjss1986.02.152
摘要:
本文提出了研制棱镜式太阳敏感器的"太阳方位检测原理",并采用能量平衡测量方法及补偿辐照度变化等措施,实现太阳方位精确测量。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太阳敏感器具有在小视场范围内分辨率和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优点。经鉴定,样机在±70'视场内分辨率为1",精度为±3".全套重2.5公斤,耗电小于1瓦。
大功率雷达探测地球大气
陈培仁
1986, 6(2): 158-167. doi: 10.11728/cjss1986.02.158
摘要:
本文扼要回顾大功率雷达(非相干散射雷达及MST雷达)探测地球大气有关的主要问题,包括探测技术的进化发展及主要探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