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9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双带耀斑磁重联过程的数值研究
金曙平, 胡友秋
1989, 9(4): 241-252. doi: 10.11728/cjss1989.04.241
摘要:
本文用多步隐格式求解包含电阻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对双带耀斑的主相作数值模拟, 清晰地展示了中性片区由撕裂模线性重联向准稳态重联的过渡以及后随耀斑环的产生和等离子体团的喷发过程.对于在能量方程中计及和忽略焦耳加热两种情况, 分别作了计算.结果表明, 计及焦耳加热时, 电流片中等离子体的温度显著增加(是初始温度的2—3倍), 但等离子体的运动速度却变化不大.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均表明:等离子体的运动速度低于声速, 因此不会形成快激波.计及焦耳加热的计算结果显示了两个新的特征:其一是中性片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受热膨胀, 增大了电流片的有效厚度, 它使重联速率降低, 并逐渐趋于饱和, 其二是同时形成上升和沉降等离子体团, 后者与耀斑环碰撞, 并合并于后随耀斑环内.
I型彗尾风差角的分析及其所显示的太阳风的传播特性
李中元, 王从容
1989, 9(4): 253-259. doi: 10.11728/cjss1989.04.253
摘要:
文章分析了I型彗尾风差角的大量资料, 得出其变化和日心距离的关系是不大的;但对日心黄纬, 却显示出逐渐减小的趋向.文章还得出, 风差角的变化随着彗星的切向速度而单调上升,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动力风差原理是形成风差角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太阳风速度场的分布特性, 得出了平均太阳风速度随日心距离的变化是不明显的, 而随日心黄纬有着缓慢增强的趋势.
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MHD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III.大振幅MHD波
严明, 濮祖荫
1989, 9(4): 260-270. doi: 10.11728/cjss1989.04.260
摘要:
本文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 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的非线性波动进行数值模拟.指出:K-H波动有两个吸引子:(1)定常吸引子;(2)周期吸引子.在Alfvén马赫数MA>8时, 波动长时间发展渐近于定常态;在MA<8时, 波动渐近于周期吸引子.在磁层顶K-H波动中, 一般MA<8, 波动幅度呈周期变化形态, 即包络孤立子形态.本文还讨论了磁场-磁层顶K-H不稳定性中的作用, 指出:磁场可大大加强从磁鞘向磁层顶的动量输运.
ESF大尺度湍谱分布特性
吴颖, 王敬芳, 梁百先
1989, 9(4): 271-279. doi: 10.11728/cjss1989.04.271
摘要:
本文从考虑磁剪切效应的电子连续性方程出发, 直接进行两点重正化, 建立并解析求解了电子密度涨落关联函数<δn(1)δn(2)>的演化方程.得到的谱<(δn)2>k在谱形, 强度变化和最小方差拟合的谱指数等方面均与赤道扩展F大尺度湍谱分布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统一解释了通常分为Medium, Intermediate两区的实验结果, 同时说明了F峰上、下的谱形相似和垂直与平行于地面的两个方向上的谱形相似问题.
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
陈培仁
1989, 9(4): 280-289. doi: 10.11728/cjss1989.04.280
摘要:
本文给出了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四大特点;说明了磁暴、电离层暴引起的f0F2起伏波动与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区别;讨论了不同周期赤道异常长周期振荡的迭加;最后将这些结果用于东亚扇区, 发现35°N以北的逐日起伏波动主要由电离层暴控制;31°N以南f0F2的逐日起伏波动主要由赤道异常的长周期振荡控制.
Alfvén波在任意流场、磁场位形中的传播
魏奉思
1989, 9(4): 290-295. doi: 10.11728/cjss1989.04.290
摘要:
本文研究具有任意偏振和非单色的Alfvén波, 在任意流场、磁场位形且有粘、热各向异性等离子体流介质中的传播.采用WKB近似可以获得它的波幅矢量的张量表达式, 它是介质密度、速度、磁场、Alfvén波速、热各向异性和粘性的函数.文中对简单情形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本文结果是对普遍情形的一种简明的综合和概括, 便于研究三维传播问题.
银河宇宙线在电离层D层中电离的全球分布
叶宗海, 宗秋刚
1989, 9(4): 296-304. doi: 10.11728/cjss1989.04.296
摘要:
本文从带电粒子对D层大气电离出发, 给出了宇宙线相对论粒子、非相对论粒子及低能粒子在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公式, 从而给出了宇宙线在电离层D层中电子产生率q(h)和电子密度N(h)的全球分布.结果表明, 宇宙线产生的q(h)和N(h)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 在极区产生的q(h)和N(h)要比低纬高得多, 当截止刚度Rc=10—18GV时, q(h)的变化相差很小.太阳活动11年调制对q(h)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远小于Rc对q(h)的影响.大气密度ρ(h)对q(h)的影响主要是随高度的变化.
相对论电子束的哨声不稳定性
李芳
1989, 9(4): 305-310. doi: 10.11728/cjss1989.04.305
摘要:
本文根据相对论粒子与电磁波的共振特性, 讨论了相对论电子束的反常迴旋共振产生的哨声不稳定性.满足共振条件的粒子在动量空间位于一组双曲线上.对于具有损失锥分布的相对论电子束, 相对论效应的共振特性提高了哨声不稳定性的阈值, 对ω~0.5Ωe频段的哨声影响最大.这种作用在背景参数ωe~Ωe时最为显著, 并随ωee增大而减小.
日偏食杂散光的观测
胡菊, 倪祥斌
1989, 9(4): 311-316. doi: 10.11728/cjss1989.04.311
摘要:
本文利用1981年7月31日日偏食时观测到的日晕光度轮廓, 通过理论计算与观测轮廓的拟合, 求得描述地球大气散射特征的扩散函数.在日面黑子或其它活动客体的光度测量中, 可以利用这种扩散函数进行散射光改正.
卫星搭载样品宇宙辐射剂量测量
祁章年, 陈湄
1989, 9(4): 317-320. doi: 10.11728/cjss1989.04.317
摘要:
本工作利用LiF(Mg, Cu, P), 荧光玻璃剂量计和CR-39塑料核径迹探测器对卫星舱内6个搭载实验样品所接受的宇宙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剂量计均经过严格筛选和标定.通过理论计算, 把以mR单位标定数据变换为肌肉组织的吸收剂量, LiF和荧光玻璃的变换系数分别为0.995和0.93.测量的卫星舱内平均累积剂量为0.88mGy, 平均日剂量为0.11mGy.CR-39记录到许多带电粒子径迹.文中对本次测量结果同以前的测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