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4卷  第1期

理论研究
22太阳活动周的δ黑子群与X级X射线耀斑
史忠先, 汪景琇
1994, 14(1): 1-7. doi: 10.11728/cjss1994.01.001
摘要:
用22太阳活动周的221个δ黑子群(从1986年至1991年),研究δ黑子群的特性,δ黑子群与X级X射线耀斑(XXF)之间的关系。1.证实了Tang,Zirin和Liggett的发现:所有δ黑子群源于二个偶极黑子区。由其中之一的前导黑子与另一群的后随黑子相互渗透而构成;在δ黑子的极性分界线上,磁场是强烈地剪切的。同时还找到了许多δ黑子解体的事例。这点与Zirin(198)的结论相悖。δ黑子的解体是由于黑子自行所造成的。2.δ黑子的相反极性的磁通量,存在着不平衡:对曾产生过104个XXP的35个δ黑子群,磁通量多的一极与少的一极磁通量之比平均为5.3.对所有耀斑高产的活动区,诸如AR5395,5629,6555,6659及6891,它的磁通量比值均大于等于5.3.δ黑子群的寿命,与XXF的产率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
非均匀截面耀斑环中硬X射线辐射空间结构和高度分布
林华安
1994, 14(1): 8-14. doi: 10.11728/cjss1994.01.008
摘要:
本文在非均匀截面耀斑环的模型下,分析了硬X射线辐射的空间结构和高度分布,讨论了A,B和C三类耀斑硬X射线源的形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硬X射线源的结构和高度与耀斑环磁场结构,背景等离子体密度及注入的非热电子能谱等参数有密切关系.
阿尔芬波的调制不稳定性
杜小龙, 卢圣治
1994, 14(1): 15-22. doi: 10.11728/cjss1994.01.015
摘要:
考虑由有质动力引起的密度变化和流速改变两个非线性效应,运用Karpman方法研究阿尔芬波的调制不稳定性,对左、右圆偏振波两个分支,分别得出了具有波包孤子解和反波包孤子解的条件、密度扰动和阿尔芬波能量密度间的关联等结果.
太阳风中低频离子静电孤波
宋礼庭, 焦维新
1994, 14(1): 23-29. doi: 10.11728/cjss1994.01.023
摘要:
本文给出在太阳风超声速流动条件下,离子静电孤波的传播特性,结果与Helios1,2卫星观测的静电离子噪声做了比较。离子声波扰动的非线性发展使太阳风等离子体呈规则的小尺度起伏,离子声波在马赫锥外传播,因此理论预言密度起伏不沿着太阳风速度方向,而是在横向方向.
磁层亚暴膨胀相的近地触发模型
濮祖荫, 付绥燕, 李尧亭, 陈祖幸, 刘振兴, A. Korth, G. Kermser
1994, 14(1): 30-38. doi: 10.11728/cjss1994.01.030
摘要:
本文指出现有亚暴的中性线模型其源区在赤道面上离地球太远;以GEOS-2的观测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亚暴膨胀相的一个近地触发模型──气球模不稳定性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增长相期间到达R≈(6-10)RE的近地等离子体片内边缘区,出现指向地球方向的离子压强梯度,越尾电流强度增大,磁力线向磁尾拉伸。当等离子体片变薄,电子沉降增强,极光带电离层电导率骤增时,气球模不稳定性在近地等离子体片内边缘区被激发,场向电流急剧增大,导致越尾电流崩塌和亚暴电流体系的形成,从而触发膨胀相。与GEOS-2观测资料的进一步比较表明,膨胀相的许多特性均与本模型的预测相符.
磁暴期间中纬度电离层剖面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
张奇伟, 郭兼善, 章公亮
1994, 14(1): 39-47. doi: 10.11728/cjss1994.01.039
摘要:
利用电离层理论模型模拟了磁暴期间热层大气温度、成分、中性风和电场扰动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结构,特别是峰值密度和峰值高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层大气温度变化所引起光化反应系数的改变对电离层剖面结构影响不大;热层大气成分特别是N2/O的变化能有效地引起密度剖面变化,N2增加足以使峰值密度产生所观测到的负相暴;由中性风和电场引起等离子体漂移是峰值高度hmF2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对电子密度的影响不足以抵消成分变化的效应。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利用f0F2和hmF2参数分析中低纬电离层扰动形态及其物理机制,有可能对不同物理过程的作用加以适当区分.
大气行星波影响低频电波吸收变化的机制
阮雪琴, 张训械, 黄泽荣
1994, 14(1): 48-53. doi: 10.11728/cjss1994.01.048
摘要:
本文根据冬季中低纬低电离层中、低频(LF)电波振幅扰动与高纬平流层中大气行星波活动密切相关的观测事实,分析研究了可能引起低电离层对LF电波吸收变化诸因素的作用后,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大气行星波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大气离化率q,因而引起低电离层中电子密度N扰动,进而改变由N大小决定的电离层电波吸收值,结果导致LF电波振幅发生相应变化。文中给出了描述这一物理过程的理论计算公式和某些计算结果.
大气准两年振荡对赤道行星波上传的影响
马骏, 陈培仁
1994, 14(1): 54-62. doi: 10.11728/cjss1994.01.054
摘要:
本文讨论了热带大气行星波在QBO风场中向上传播的规律,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开尔文波和混合罗斯贝重力波在QBO不同相位下交替上传的结果。试图用QBO对行星波的调制解释QBO在日地相关性中的作用.
太阳X射线暴在地球大气中传输的Monte Carlo模拟
宗秋刚, 叶宗海
1994, 14(1): 63-69. doi: 10.11728/cjss1994.01.063
摘要:
应用MonteCarlo方法对太阳X射线暴(1-8Å及0.5-4Å)与地球大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得到了X射线暴在电离层D层产生的电子产生率,并计算了由此产生的宇宙噪声吸收值。结果与作者在南极观测得到的X射线暴期间宇宙噪声吸收值符合较好.
探测与分析
太阳质量损失对行星轨道的影响
郁丽忠, 郑学塘, 李林森
1994, 14(1): 70-75. doi: 10.11728/cjss1994.01.070
摘要:
本文利用Gylden-Meshcherskii方程和Eddinston-Jeans定律,讨论太阳质量损失对行星轨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太阳质量损失会产生轨道半长径a的一阶长期和周期项;轨道偏心率e的一阶周期项和二阶混合项;近日点角距ω的一阶周期项、二阶长期项和混合项。行星轨道半长径的长期变化会影响太阳系的稳定性.
研究简讯
关于IMF北向分量特强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沈长寿, 资民筠
1994, 14(1): 76-80. doi: 10.11728/cjss1994.01.076
摘要:
1984年4月份兰州地区电离层行波扰动的观测结果及初析
张秀菊
1994, 14(1): 81-84. doi: 10.11728/cjss1994.01.08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