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日地共转扰动似稳结构及其反相和漂移规律的最新证据
章公亮, 高玉芬, 周荣茂
1995, 15(2): 85-90. doi: 10.11728/cjss1995.02.085
摘要:
日地共转扰动似稳结构及其反相现象在第21及22周再次显现,从而证实了上述发现是一种在长达世记的时间尺度内存在的普遍规律。包括1991-1992年在内的百年地滋扰动资料还说明偶数太阳周的共转似稳结构扰动峰有道太阳自转而线性漂移的趋向。对即将来临的极小年前可能出现的共转扰动作了试验性的预测。
磁流体力学的共面黎曼问题
胡友秋, 荀笑冬
1995, 15(2): 91-98. doi: 10.11728/cjss1995.02.091
摘要:
MHD黎曼问题的求解对分析行星际扰动演化趋势和激波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HD共面间断可以分解为前后向快慢激波、中心简单波和接触间断的假定,提出MHD共面黎曼问题的一种三参数迭代解法,运用该解法实现纯法向速度间断的分解,并初步探讨该解法的适用范围。
电离层参数行为的相轨道表示及其新的预测模型
蒋和荣, 杨征宇, 杨美华
1995, 15(2): 99-107. doi: 10.11728/cjss1995.02.099
摘要:
以不同时间尺度的电离层参数时间序列重构的相轨道,表征了该参数的复杂行为,并由此提出了参量预测的相空间相似及回归模型。两模型用于海口(20°2'N,102°20'E)f0F2和M(3000)F2的预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电离层-热层耦合系统中由中性风引起的F区运动
张顺荣, 黄信榆
1995, 15(2): 108-115. doi: 10.11728/cjss1995.02.108
摘要:
利用一种时变电离层剖面的数值模型,研究电离层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对热层子午风变化的响应。对武昌(30.5°N,114.4°E)和Wakkanai(45.4°N,141.7°E)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风场对峰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峰高对中性风的响应过程,存在南北方向不对称性、日夜不对称性和纬度差异。在真实背景大气下,热层与电离层通过风场强烈耦合。(2)由伺服理论推算的风场基本上是合理可靠的。(3)水平风模式HWM-90在所关心的地区,大致能反映实际子午风状况,但合理程度不及伺服理论的风场。
极光带电急流产生声重波的效率
庄洪春
1995, 15(2): 116-125. doi: 10.11728/cjss1995.02.116
摘要:
对大气中声重波的产生源的效率作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源的效率相差很大,而且还随频率、离原的距离和方向,以及不同的波动参量而变。对于极光带电急流产生声重波的源,即洛伦兹力和焦耳加热两个源来说,产生近场声重波的效率以洛伦兹为高、对于沿极光带电急流平面的运场区声重波而言,焦耳加热的效率高得多。但对垂直于极为带电流平面的速度波动则洛伦兹力的产生效率高得多;对于沿极光带电急流平面的法向的远场区内的所有声重波参量而言,洛地兹力的产生效率高得多。
用发射探针确定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实验研究
王文清, 易忠
1995, 15(2): 126-130. doi: 10.11728/cjss1995.02.126
摘要:
实验研究了空间电荷对发射探针确定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影响,探讨确定等离子体空间电位的可靠方法。结果表明,发射探针之统发射电流趋于零之点更接近于等离子体的空间电位。
空间等离子体引起的高电压太阳阵之弧光放电
古士芬, 师立勤, 臧振群
1995, 15(2): 131-136. doi: 10.11728/cjss1995.02.131
摘要:
简单介绍了空间等离子体引起的高电压太阳阵(HVSA)之弧光放电的研究现状。利用已有的一些实验数据及Hastings的扩展理论进行了应用HVSA计算,得出了飞弧概率随工作电压增加而增大,随空间环境等离子体流增高而增大的合理结果。
利用C频段卫星电视信号研究电离层闪烁
朱太平
1995, 15(2): 137-142. doi: 10.11728/cjss1995.02.137
摘要:
本文介绍卫星电视信号特性和电高层闪烁的观测结果。结果说明在民用卫星TV接收机上配接口电路接收卫星电视信号能作c频段电离层闪烁研究。
磁赤道异常区电离层F区不均匀体发展过程中的闪烁谱研究
甄卫民, 龙其利, 马健敏, 曹冲
1995, 15(2): 143-147. doi: 10.11728/cjss1995.02.143
摘要:
本文对我国磁赤道异常区海口站的夜间电离层不均匀体引起的闪烁进行了谱分析,并进行了理论模拟。大部分闪烁出现在午夜前后且持续时间较长。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闪烁的末期和初期的闪烁港结构有显着差异,末期闪烁谱高频段较初期要明显陡峭,即谱指数显着增大。由此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费涅耳尺度以下的不均匀体首先衰减消失,这与国外某些轨道卫星就地测量结果大致相符。同时还从闪烁港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的漂移速度较初期略大。
低电离层中的行星波扰动及其垂直传播
黄泽荣, 李文涛, 阮雪琴
1995, 15(2): 148-155. doi: 10.11728/cjss1995.02.148
摘要:
根据武昌电离层观象台接收的罗兰-CLF无线电波的传播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1985年和1986年冬季的低电离层中的行星波扰动及其垂直传播。结果表明:(1)两个冬季中,在75km和95km高度上,均存在明显的行星波扰动,主要成分是5-10天和10-20天周期的波动,扰动幅度随高度增长,但增长值小于理论增长值;(2)在75km高度上的扰动和95km高度上的扰动,具有十分相似的扰动形态。根据行星波的垂直传播理论和实验资料,得到它们的垂直传播速度为2.7-3.7km/d,垂直波长为40-60km.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的VHF雷达观测
Zhang Shao-dong, Yi Fan, J. Klostermeyer, R. Rüster
1995, 15(2): 156-163. doi: 10.11728/cjss1995.02.156
摘要: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opv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的传播特征。几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的流体速度东向和北向分量的变化,获得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它们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同时还观察到三个等相面上行的惯性重力波,其速度偏振椭圆是逆时针旋转的。波相关的扰动速度为15-40m/s,说明在中层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估算出它的运动学参量,周期为数小时,垂直相速度在0.l-0.6m/s之间,垂直波长约为6.0km.
地基大气遥感的循环迭代反演法
徐寄遥, 王英鉴
1995, 15(2): 164-168. doi: 10.11728/cjss1995.02.1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