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6卷  第1期

日球层物理和太阳系探测
真空环境下月壤颗粒受力影响因素及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邵亦琪, 崔玉红, 郑刚, 于伟, 任德鹏, 叶青
2016, 36(1): 1-11. doi: 10.11728/cjss2016.01.001
摘要:
针对登月着陆器下降过程中扬起的月壤颗粒与羽流场的相互作用问题, 分析了 月壤颗粒在羽流场中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了月壤颗粒受到的曳力、升力 和重力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 通过量级分析对这三种力进行计算, 分析了影 响月壤颗粒运动及空间分布的主要作用力. 通过对惯性修正因数fI、 表面滑移修正因数fC和周围颗粒影响修正因数fF相关颗粒 雷诺数、克努森数及孔隙率在羽流场中的分布进行计算, 讨论了三种修正因数 对月壤颗粒速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fIfF修正使得月壤颗粒纵向速度及扬起月壤颗粒的最高高度略有减小, 而fC修正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
1996—2008年期间活动区与耀斑活动的特征分析
陆阳平, 赵浩峰, 乐贵明, 尹志强, 陈旻昊, 李仲怡
2016, 36(1): 12-17. doi: 10.11728/cjss2016.01.012
摘要:
在1996—2008年期间, 可见日面共出现3067个活动区, 其中活动区 面积S满足10μh ≤S≤ 90μh (μh为太阳半球面积的 百万分之一)的活动区数量占活动区总数的58.52%, 100μh≤ S≤ 490μh的活动区数量占活动区总数的31.43%, 而S ≥500μh的 活动区数量仅约占活动区总数的6%, S≥1000μh的活动区数量仅约占 活动区总数的1%, 面积为0的活动区约占活动区总数的4%. 1996—2008年期间, 除面积低于50μh的活动区外, 不同面积活 动区的数量占该年活动区总数比例的最大值通常都在太阳活动峰年之后, 即 相对太阳黑子数平滑月均值都有一定的延迟. 在1997—2008年期间, 至少能够产生一个A级耀斑的活动区数量为1408个, 而在此期间, 共产生了 7706个C级耀斑、1141个M级耀斑和110个X级耀斑. C级耀斑在1~8Å 波段流量的积分值为22.711J·m-2, M级耀斑在1~8Å 波段流量的积分值为29.443J·m-2, X级耀斑在1~8Å 波段流量的积分值为36.178J·m-2. 第23太阳活动周期间, 南半 球的耀斑活动比北半球强.
Puerto Rico地区偶发E层临界频率特性统计分析
王栖溪, 方涵先, 牛俊, 汪四成
2016, 36(1): 18-24. doi: 10.11728/cjss2016.01.018
摘要:
利用Puerto Rico站(18.5°N, 67.2°W) 1997—2013 年的Es临界频率数据, 对该地区Es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临界频率 f0Es 日均值具有一定的16天周期性变化特征, 其可能是大气行星 波引起的; f0Es 随地方时的变化基本上呈一个波峰波谷结构, 波谷 位于06:00LT左右, 波峰位于14:00LT左右, 同时存在午夜和日落后异常高 值现象, 其分别与午夜南向风场减弱和夜间电场变化有关; 通过分析不同强 度Es, 发现潮汐风造成较低强度Es发生率的地方时分布与中等和高强度Es 明 显不同. 这些现象的相关物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电离层加热现象
张学民, FROLOV V L, 申旭辉, RUZHINY, 赵庶凡, 泽仁志玛, 徐维东, 钱庚
2016, 36(1): 25-39. doi: 10.11728/cjss2016.01.025
摘要: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 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 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 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F电磁扰动、ULF谐振波、等离子体特征参量扰动及高能粒子沉降等. 由于传播及耦合机制的差异, 发射泵波可以穿透电离层直达卫星高度, 其观测概率最高达到68%以上, 其他扰动受发射调制模式及当地电磁环境等影响,观测概率相对较低, 均在40%左右, 有些甚至是某次试验中出现的个别事例. 结合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及载荷配置等,对未来开展加热试验进行了分析论证, 并参考DEMETER卫星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Enhancement of High Energy Electron Fluxes and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in the Antarctic Region ormalsize
LI Renkang, CHEN Tao, LUO Jing, ZHOU Limin, HE Zhaohai, WANG Chunqin, SUN Yueqiang
2016, 36(1): 40-48. doi: 10.11728/cjss2016.01.040
摘要:
High-energy electron precipitation in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s enhances the ioniz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s the atmospheric conductivities and 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of the atmosphere near the ground as well. The High-Energy Electron Flux (HEEF) data measured by the Fengyun-3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are analyzed together with the data of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measured at the Russian Vostok Station. Three HEEF enhancements are identified and it is shown that when the HEEF increases to a certain level, the local atmospheric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near the ground can increase substantially than usual. The response time of the electric field to HEEF enhancement is about 3.7 to 4 days.
雷暴电场对宇宙线次级粒子中电子的影响
周勋秀, 王新建, 黄代绘, 贾焕玉
2016, 36(1): 49-55. doi: 10.11728/cjss2016.01.049
摘要:
雷暴期间宇宙线次级粒子强度变化与大气电场的关联研究, 对分析大气电场 加速宇宙线次级带电粒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Monte Carlo方法, 模拟 研究了雷暴电场对宇宙线次级粒子中电子强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 在强度为 1000V·cm-1的雷暴电场中, 高海拔处电子数目呈指数增长, 在大气深度约300g·cm-2处达到极大值, 与以往研究提出的相 对论电子逃逸雪崩机制相符. 模拟结果表明, 在地面宇宙线观测实验中, 要想 得到明显的观测效应, 雷暴电场距离探测面的高度应<600m, 电场厚度应 达到约2000m. 模拟结果为分析雷暴电场与地面宇宙线次级粒子中电子强度 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进一步模拟研究雷暴期间高山地面宇宙线强度的变 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毫米波大气窗口在临近空间等离子体鞘套中的传播特性
蒋金, 陈长兴, 周天翔, 凌云飞, 陈婷, 任晓岳
2016, 36(1): 56-62. doi: 10.11728/cjss2016.01.056
摘要:
针对飞行器再入和以高超声速在临近空间飞行时出现的通信黑障问题, 依据 RAM C提供的飞行试验数据建立等离子体鞘套模型,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等离 子体厚度及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等参数对毫米波大气窗口传 输的反射和衰减特性. 综合分析表明, 可以采用大气窗口35GHz所在的Ka波段 作为临近空间主通信平台, 辅以大气窗口0.22THz所在的太赫兹波段天基中 继平台, 以期实现飞行器在临近空间飞行时的实时测控.
微重力与空间生命科学
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模拟微重力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 细胞增殖抑制
杨先炯, 毛新建, 罗庆, 宋关斌
2016, 36(1): 63-69. doi: 10.11728/cjss2016.01.063
摘要:
微重力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增殖行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但其 中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采用平行平板旋转培养装置模拟微重力效应, 考察了 模拟微重力效应下MSCs增殖行为的变化以及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在 该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模拟微重力效应明显抑制MSCs的增殖行为, 下调 Wnt3a mRNA的表达, 降低细胞质中游离β-catenin, 减少β-catenin 向细胞核转移, 抑制Cyclin D1的表达. 结果表明, Wnt3a/β-catenin信 号通路可能介导了微重力效应诱导的MSCs增殖抑制.
空间探测技术
空间高精度惯性导航的后牛顿模型
费保俊, 贺珍妮, 杜健
2016, 36(1): 70-76. doi: 10.11728/cjss2016.01.070
摘要:
将广义相对论中的惯性系概念引入惯性导航, 根据后牛顿引力理论, 提出一种 新的航天器惯性导航模型.以地球周围的测地运动物体为随动惯性参考系, 利 用航天器机载加速度计测量的比力和引力梯度作为观测量, 通过求解航天器 相对于随动惯性系的状态量达到导航定位目的.该方法用于高轨卫星时可以 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 误差主要来源于惯性元件的测量以及随动惯性系测地轨 迹设计, 不存在现有惯性导航模型中随时间而累积的误差.
基于GPS/北斗组合系统的高轨卫星定位技术研究
赵彦珍
2016, 36(1): 77-82. doi: 10.11728/cjss2016.01.077
摘要:
针对目前高轨GPS信号可用性差及定位精度低的特点, 对GPS/北斗组合系统的 高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研究, 对比分析了单GPS系统与GPS/北斗组合系统的卫 星可见性和几何精度因子. 结果表明, GPS/北斗组合系统比单GPS系统的卫星可 见性好, 且定位精度高. 同时通过提出在星载接收机上采用高精度原子钟, 可实现三星定位, 降低对接收机的技术要求.
扇形太阳翼重复折展机构运动仿真及其功能试验
胡明, 李文娟, 陈文华, 田芳菲, 张阳
2016, 36(1): 92-98. doi: 10.11728/cjss2016.01.092
摘要:
传统折叠式太阳翼体积与重量大, 采用一次性展开锁定机构易引起航天器调 姿或变轨时的颤振. 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扇形太阳翼重复折展机构. 基于 ProE/Adams联合仿真,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获取不同电机转速下扇形太阳翼转 动导板展开运动参数的变化规律, 对所研制的扇形太阳翼重复折展机构原理样 机进行展开功能试验. 对比仿真与试验结果可知, 在电机允许转速范围内调节 转速, 扇形太阳翼重复折展机构均可在规定时间内完全展开锁定, 具有重复折 展与锁解功能, 且仿真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 表明其符合设计要求.
一种面向航天器发动机的新型铌钨合金制备及其抗氧化涂层设计
周小军, 赵刚, 田进鹏
2016, 36(1): 99-105. doi: 10.11728/cjss2016.01.099
摘要:
航天器发动机的热端材料选用高温合金并增加防护涂层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高速发展, 针对航天器发动机推重比和工作温度提升的应 用需求, 提出一种面向航天器发动机的新型铌钨合金制备及其抗氧化涂层设计. 通过控制Nb, W, Zr及其他元素配比, 调节C含量进行烧结, 利用电子束炉熔炼 得到具有优良高温力学性能的新型铌钨合金Nb521-1. 以Nb521-1合金为基体, 通过料浆熔烧法获得硅化物涂层, 利用截面微观形貌分析涂层结构, 并对制备 的涂层进行高温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在1700℃下涂层静态抗氧化寿命 超过50h, 1800℃下静态抗氧化寿命超过9h, 室温至 1600℃热循环寿命大于2500次, 达到抗高温氧化的要求, 产品已成 功应用于各类航天飞行器发动机.
基于日心坐标系的三维立体剖分模型及编码
胡雅斯, 宋君君, 时蓬, 段然
2016, 36(1): 106-116. doi: 10.11728/cjss2016.01.106
摘要:
随着空间数据的大量增长, 对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存取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迫切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对庞大的日地空间, 采用SDOG-R方法将日地空间剖分为不同分辨率等级的格网, 并针对该网格提出相应的编 码方案. 以太阳风模型数据为例, 给出了具体的组织实例, 经实验验证, 该 剖分模型不仅解决了球心处网格过密问题, 还满足了径向分辨率大于经纬球 面分辨率的需求. 基于三维立体剖分的太阳风LOD空间数据模型, 不但能提供 多分辨率数据, 而且显著提高了大规模数据检索和存取速度, 有效地支持海量 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