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关于行星际磁场螺旋扇形过渡区稳定性的分析
王水, 朱烈
1984, 4(4): 261-268. doi: 10.11728/cjss1984.04.261
摘要:
本文利用四层模式,讨论了ME型行星际磁场螺旋扇形过渡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ME型过渡区中可以激发三种大尺度波动,且三种波动都存在低频截止;(2)随着波数k增大,不稳定性的增长率都有上升的趋势,但其中A型波动的增长率存在一个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3)当k与扇形区中太阳风速度Vq呈平行或反平行时,波动最易被激发;随着k与Vq之间夹角变大,截止波长逐渐向短波段移动;当k与Vq相垂直时,波动则不能被激发;(4)当k与Vq夹角呈75°时,可以激发波长为5×104km、相速为340 km/s的波动,这与Voyager 1飞船在磁层顶处的观测结果相一致。由此推断,螺旋扇形过渡区中激发的波动可能是导致磁层顶K-H不稳定性的一种扰动源。
木星电子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
黄永年
1984, 4(4): 269-276. doi: 10.11728/cjss1984.04.269
摘要:
本文考虑了行星际平均螺旋场的影响,推导了木星电子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对流-扩散方程;讨论了木星电子的传播。其结果和观测资料符合得较好。
Alfvn脉动对太阳风的加热
涂传诒, 陈华
1984, 4(4): 277-284. doi: 10.11728/cjss1984.04.277
摘要:
本文采用了空间飞船Helios 1和2在0.3AU到0.9AU之间对太阳风高速流的观测数据,检验了Alfvén脉动对太阳风加热的理论以及Alfvén脉动的衰减机制。计算表明,在Helios观测的空间范围内,(1)若脉动耗散的能量转化为质子的热能,由能量守恒方程计算出的质子温度的径向变化与观测一致;(2)经典粘性衰减机制预计的能量耗散率与实测结果相差很大,因而不能解释脉动能量转化为质子能量的过程;(3)波能串级模式预计的能量耗散率与实测一致,说明太阳风质子的加热很可能是由于串级到质子迴旋频率范围的脉动能量转化为质子的热能所致。
比斯开湾上空电子总量对磁暴的响应
黄天锡
1984, 4(4): 285-291. doi: 10.11728/cjss1984.04.285
摘要:
本文论述过去十年中,在英国Aberystwyth城观测同步卫星Intelsat IIF2和SIRIO信标时获得的大西洋比斯开湾上空电子总量对磁暴的响应。所选择的地磁-电离层暴分属前后两个太阳活动较高周期,主要集中在春秋分阶段和冬夏至阶段。文中指出,春分期间连续型磁暴使TEC在正相效应之后出现加长的凋落周期,集中型磁暴导致TEC在正相之后产生凋落周期缩短;春秋分和冬夏至时磁暴伴生的电子总量形态受制于急始时刻与次数、磁暴主相、磁暴指数(即暴时位置和暴情指数)等因素。
电离层D区域电子浓度和电子有效损耗率随时间的变化
黄泽荣, 王先林, 沈力, 韩一敏
1984, 4(4): 292-298. doi: 10.11728/cjss1984.04.292
摘要:
本文根据D电离层的电离复合理论,讨论了利用单站、单一频率的LF天波资料连续监测和研究D区域固定高度上电子浓度N(h0,t)和电子有效损耗率ψ(h0,t)随时间变化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武昌站的部分实验资料作了分析,得到了N(h0,t)的日变化、月变化曲线;并发现ψ(h0,t)也有明显的日照效应,上、下午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两者的逐日变化都较小。
同步卫星讯号的闪烁研究
蒋和荣, 宋利, 徐楚孚
1984, 4(4): 299-306. doi: 10.11728/cjss1984.04.299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我国中纬台站西安观测到的日本同步卫星ETS-2 136 MHz讯号的幅度和相位闪烁特性。发现幅度谱和相位谱的高频特性可用弱闪烁理论来解释。在低频端,幅度谱和相位谱经过一个平坦的频域后开始下降,这与弱闪烁理论矛盾。文本将解释这些矛盾。似乎此处的结论更为合理些。
利用太阳耀斑的电离层效应确定低纬度D层顶一氧化氮浓度
马延华
1984, 4(4): 307-313. doi: 10.11728/cjss1984.04.307
摘要:
通过氧鎓离子化学计算了一次强太阳耀斑扰动期间低纬度(28°38′N)D层顶NO浓度。该方法适用于O+2离子化学生存时间较短且负离子浓度与正离子相比可以忽略的80至87.5公里高度。计算结果表明,它相当好地符合Meira的实验观测剖面,只是85公里处的最小值特别弱。
火星地形对火星大气运动的影响及火星尘暴发生的可能机制
李麦村, 谢应齐
1984, 4(4): 314-323. doi: 10.11728/cjss1984.04.314
摘要:
本文在准地转模式的假定下,讨论了火星地形对火星大气的影响,并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对火星尘暴发生的物理机制作了粗略的解释。
Models of CN and C2 Comae for Comets Tago-Sato-Kosaka (19691X) and Bennett (197011)
Hu Zhong-wei, Chen Shu-dong, Zhao Jiang-nan
1984, 4(4): 337-337. doi: 10.11728/cjss1984.04.337
摘要:
综述
空间脑科学研究
梅磊
1984, 4(4): 324-330. doi: 10.11728/cjss1984.04.324
摘要:
根据作者20多年有关载人航天的大脑研究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强调了空间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总结了航天员脑功能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与重力场有关的大脑演化理论和人脑功能整合中的神经对抗原理、功能态突变原理和额叶化原理。讨论了对地外文明的看法。并指出了空间脑科学试验的方向。
短文
两颗彗星的CN和C2彗发模型
胡中为, 陈树东, 赵江南
1984, 4(4): 331-336. doi: 10.11728/cjss1984.04.331
摘要:
本文利用Rahe等人给出的两颗彗星(Tago-sato-Kosaka,Bennett)CN和C2彗发的等亮度图及有关物理-化学理论,推求CN和C2分子在彗发中的分布、这两种分子及其母分子的标高和平均寿命,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吉林陨石冲击波压缩和幔岩模型
林文祝
1984, 4(4): 338-346. doi: 10.11728/cjss1984.04.338
摘要:
应用冲击波试验技术研究吉林陨石在冲击压缩期间所出现的相转变。试验雨贡纽点采用最小二乘方去拟合伯奇-默纳汉或默纳汉状态方程分析。文中提出了估计吉林陨石高压态的零压参数方法;试验结果得出,在高压吉林陨石中大部分矿物形成高压相矿物聚合体。它的零压密度为4.395g/cm3,可能含有零压密度6.32g/cm3的钙钛矿结构矿物。计算得出,吉林陨石硅酸盐相零压密度是4.10g/cm3。显然,它与地球模式的下地幔矿物聚合体的零压密度(4.15g/cm3)极一致。由此得出,原始下地幔可能是普通球粒陨石;原始地核是铁陨石小行星。这样,陨石和铁镁硅酸盐中的铁化物岐变,随着地球增长源源不断的提供外核的铁来源。
一种辐射带电子望远镜
胡友秋, 王作桂, 余光华
1984, 4(4): 347-350. doi: 10.11728/cjss1984.04.34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