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太阳电子事件粒子源区的位置
汪学毅, 黄永年
1996, 16(2): 85-91. doi: 10.11728/cjss1996.02.085
摘要:
对ISEE-3的引个太阳电子事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通过Saha平衡模型分别计算了高Fe事件和贫Fe事件源区的平衡温度大小,指出两类事件粒子源区不相重合,高Fe事件的粒子源区位于高色球层,贫Fe事件粒子源区在色球层-日冕之间的过渡区。对高Fe事件和贫Fe事件的形成作了初步的设想。
行星际强磁场结构中的亚阿尔文波速流
章公亮
1996, 16(2): 92-96. doi: 10.11728/cjss1996.02.092
摘要:
1982年11月23日开始的极高速太阳风流追赶强磁场结构的事件,形成了高密度前鞘-强磁场本体-高密度后鞘-高速流的组合结构。本文分析了此组合结构的磁流体动力学特征,发现在强磁场本体内出现行星际亚阿尔文波速流,并推论了其可能的成因。
宇宙磁单极子的椭圆辐射
马善钧, 杨千里, 罗开基
1996, 16(2): 97-102. doi: 10.11728/cjss1996.02.097
摘要:
本文研究了磁单极子在宇宙空间作椭圆轨道运动的辐射问题,得到了这种辐射的谱功率公式。该公式对探测和鉴别宇宙磁单极子具有重要意义。
磁暴期间甚低纬哨声的导管传播
涂剑南, 刘章庆, 保宗悌
1996, 16(2): 103-108. doi: 10.11728/cjss1996.02.103
摘要:
对磁暴期间甚低纬哨声导管传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根据暴时低纬哨声的特点,认为暴时出现的扩展哨、多跳回波是沿东向扰动电场导致的场列电离增强路径传播的。对在东向电场影响下低纬F层的数值模拟表明,东向电场导致的场列电离增强结构有利于哨声的捕获和传播。
新生代的气候效应与碳循环
肖志峰, 欧阳自远, 林文祝
1996, 16(2): 109-114. doi: 10.11728/cjss1996.02.109
摘要:
对发生于新生代的6次巨大天体撞击作用(65Ma,34Ma,15Ma,2.4Ma,1.1Ma,0.7Ma)的气候效应进行的模拟表明,这6次巨大天体撞击作用产生的尘埃进入平流层后,可使全球平均温度下降至零度以下,降温效应持续时间最长可达30年之久。首次在模拟中考虑全球性森林大火产生的CO2和死亡生物分解生成的CO2的温室效应,研究表明这两种作用使大气中CO2增量最大仅达67%,其增温效应远远低于尘埃层产生的降温作用。但考虑全球碳循环,这两种作用对大气中CO2影响可达100年左右。
三种类型的质子耀斑
林华安
1996, 16(2): 115-121. doi: 10.11728/cjss1996.02.115
摘要:
根据SMM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GRL,PE和GRL/PE三种类型质子耀斑在硬X射线辐射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存在的差异与粒子加速区(或作用区)分别处于不同的日面高度有关。
日侧极隙纬度VLF波的磁暴效应
廖怀哲
1996, 16(2): 122-127. doi: 10.11728/cjss1996.02.122
摘要:
利用时序叠加法对1984年4月至1987年2月的日侧极隙纬度VLF波活动指数与磁暴活动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若以磁暴开始日为第0天,则VLF波活动指数在0至一2天内相对于平均值都有下降的效应,而在第2天或第4天则有明显的上升效应,并且存在着季节不对称性,其中急始型的暴始下降和缓始型的暴后上升效应均显冬大夏小的特征,冬季值约为夏季值的3倍。
行星际磁场(IMF)By分量对磁正午前后区极光嘶声发生率的调制
田葆宁
1996, 16(2): 128-132. doi: 10.11728/cjss1996.02.128
摘要:
利用南极极点站(磁纬约75°)1986年31-38kHz频率的VLF波数据和卫星观测的IMFBy分量数据,分析研究了IMF晨昏分量By对高纬VLF极光嘶声统计发生率周日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马对极光嘶声的统计发生率的磁地方对(MLT)分布有明显的调制作用。磁正午前后的VLF统计发生率不对称,By为正,午后发生率大于午前;By为负,午前发生率大于午后。By极性对夜侧VLF发生频次的磁地方时分布也有明显影响。
武昌地区急始型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变化
李利斌, 吴振华, 王炳康
1996, 16(2): 133-139. doi: 10.11728/cjss1996.02.133
摘要:
利用1980年4月至1990年12月共136次急始型磁暴资料统计研究了武昌地区TEC的变化。结果表明,TEC的暴时变化出现正相,相对变化值△TEC的暴时变化形态与中高纬地区一些台站所观测到的结果差别较大;如果磁暴急始出现在白天,则急始后36小时,会出现△TEC的极大值,如果急始出现在夜间,则不会出现极大值,这一现象与太阳黑子数,季节无关。
场向电流随亚暴位相的变化
焦维新
1996, 16(2): 140-144. doi: 10.11728/cjss1996.02.140
摘要:
利用ISEE1和2卫星测量的磁场数据,计算了电离层中的场向电流。依据每个场向电流事件所伴随的亚暴位相,分别计算了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强度、密度及电流片厚度在亚暴成长相、膨胀相和恢复相的平均值及中间值。其结果,从成长相到膨胀相,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的强度和密度增加,从膨胀相到恢复相,其值减小。平均说来,一区的电流强度约是二区的1.4倍。电流片厚度的变化在上述期间内与电流强度及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高层大气臭氧对于太阳紫外辐射27天波动的响应
徐寄遥, 赵龙虎, 王英鉴
1996, 16(2): 145-151. doi: 10.11728/cjss1996.02.145
摘要:
本文利用Solar Mesosphere Exploreer(SME)卫星1982年和1983年太阳紫外辐射和赤道地区50-90km臭氧分布的红外观测资料,对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27天振荡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大气光化波动模式对其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VHF雷达观测的统计特征
张绍东, 易帆, J' Klostermeyer, R. Ruster
1996, 16(2): 152-158. doi: 10.11728/cjss1996.02.152
摘要:
本文采用SOUSY VHF雷达1987年6月22日至6月29口在挪威Andya X690N,10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传播的统计特征.21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水平扰动速度的矢端曲线,获得了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分布,大多数(76%)波具有西向传播的波矢分量,似乎与中层顶具有强的西向背景风有关;水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本文分析结果还表明在极区中不仅存在向上的能量传输,也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
NNSS卫星测量参数求解TEC
马安新, 程炎明
1996, 16(2): 159-166. doi: 10.11728/cjss1996.02.159
摘要:
论述了应用色散多普勒技术,在求解测站上空大面积TEC的方法中,卫星相对测站径向速度变化对电离层产生的微分多普勒频移的影响,找到了比较好的修正方法,并对若干测量计算结果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绘出了测站上空任一点TEC的日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