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磁云-高速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胡友秋, 陈健, 章公亮
1997, 17(2): 97-103. doi: 10.11728/cjss1997.02.097
摘要:
对1978年8月27至28日期间观测到的磁云与尾随高速流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基本拟合了1AU处的观测剖面.模拟结果表明,磁云-高速流系统将导致前向快、慢激波和后向快激波的形成.前向快、慢激波源于磁云,后向快激波源于高速流,它们的特性不同程度受到磁云-高速流相互作用的影响.在高速流的追赶下,磁云尾部的膨胀受到抑制,并在该处形成高温、高密度和强磁场结构.
非线性动力Alfven波的演化
王德煋, 魏奉思, 宋礼庭
1997, 17(2): 104-109. doi: 10.11728/cjss1997.02.104
摘要:
本文讨论了非线性动力Alfven波在1>>β>>me/mi条件下形成孤子解的限制条件,表明只有亚Alfven速度才能形成压缩型孤子.由动力Alfven波孤子和湍流产生的极大纵向电子速度不会超过本底电子热速度,但由此产生的纵向电场在小尺度范围可以很强,这可能对太阳风的能量传输与粒子加速产生一定影响.
各向异性磁流体激波跃变关系的无量纲化求解
吕建永, 魏奉思, 费振勇
1997, 17(2): 110-107. doi: 10.11728/cjss1997.02.110
摘要:
用无量纲化方法,推出了各向压力异性等离子体中磁流体激波跃变条件及其解析解的一种普遍而简单的形式,并讨论了它在各向同性等离子体中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结果.
太阳高能电子束通过空间振荡轴向场产生的电磁不稳定性
汪学毅, 衣嵘, 许永红, 黄永年
1997, 17(2): 118-123. doi: 10.11728/cjss1997.02.118
摘要:
本文基于太阳高能电子和日冕区开放场及行星际磁场特征,建立了相对论电子束与伴有空间变化(空间周期变化)的轴向场相互作用模型,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该体系产生的电磁不稳定性,结果指出只有当太阳高能电子束速度和空间振荡场波数大到一定程度时,该体系才可激发在旋电磁模不稳定性,当太阳高能电子束逐一通过日冕和行星际空间时,激发具有波频向低频漂移特征的电磁波.
Ⅰ型彗尾中MHD波的特征分析
李中元, 石志东, 顾顺勇, 程宗颐, 童彝
1997, 17(2): 124-129. doi: 10.11728/cjss1997.02.124
摘要:
本文根据Ⅰ型彗尾的背景材料,分析了MHD波的色散关系,探讨了螺旋波的稳定性及其演变的特征.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有的彗尾中可以产生稳定的螺旋波,有的则不然,只能是浑云状态.文章给出了理论推演,列出了观测结果,理论和观测能较好地符合.可进一步结合Hale-Bopp彗星的观测,进行对比和检验.
甚低频电磁波变态低电离层的数值模拟
刘立波, 吴向阳, 涂剑南, 保宗悌
1997, 17(2): 130-135. doi: 10.11728/cjss1997.02.130
摘要:
利用由波对电离层加热的模型和适合于夜间低电离层的离子化学模型构成的综合模型,对甚低频波射入低电离层时变态电离层的程度受中性成分参数变化及低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中性成分的浓度与温度及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密切地影响着加热的效果.
1993年9月12—14日磁暴期间磁层-电离层耦合分析
沈长寿, 资民筠, 高玉芬, 吴健, 索玉成
1997, 17(2): 136-141. doi: 10.11728/cjss1997.02.136
摘要:
采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个地磁指数,以及地面台站链观测的地磁和电离层参数,对一次典型磁暴期内从极光区到赤道附近电离层电流、电场演化发展的耦合过程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指数和观测参数能较好地说明磁层-电离层耦合理论结果的主要特征.
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的理论模式研究
张顺荣, 黄信榆
1997, 17(2): 142-148. doi: 10.11728/cjss1997.02.142
摘要:
结合观测结果对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进行理论模式研究.分析了两次电离层暴变事件中影响其基本形态的原子-分子含量比、上部输运通量和中性风等因素的行为,发现在这两次具有不同特点的事件中,中性风较为平稳,而原子-分子含量比和耦合输运通量的相对作用则各不相同.
极区夏季70—100km大气垂直速度扰动功率谱的观测
吴永富
1997, 17(2): 149-154. doi: 10.11728/cjss1997.02.149
摘要:
使用1987年夏季MAC/SINEcampaign期间在挪威北部的Andenes发射的5枚chaff火箭垂直速度数据研究了70—100km高度范围内大气垂直速度扰动垂直波数谱.发现垂直速度垂直波数谱在39×10-4m-1处有1个谱缺口.在大于这个谱缺口的垂直波数范围,垂直速度垂直波数谱与饱和谱模式有好的一致.在小于这个谱缺口的垂直波数范围,垂直速度垂直波数谱有谱斜率-1.87和谱振幅比饱和谱振幅低1个量级,认为在低波数,除重力波外的其它地球物理过程存在于垂直速度扰动中.
风场对重力波的滤波现象
袁洪, 万卫星, 梁君
1997, 17(2): 155-158. doi: 10.11728/cjss1997.02.155
摘要:
对MillstoneHill台站数字测高仪DGS-256漂移探测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背景风场对重力波扰动具有明显的滤波作用.这种滤波效应主要表现为:扰动传播方向具有顺时针旋转的日变化特征,扰动相对出现率峰值出现在扰动传播方向与背景风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80°-225°之间.扰动时空尺度越小,其传播越趋向于逆风场方向.
大尺度行星波跨赤道传播的E-P通量诊断
张凤, 马瑞平, 穆祥明
1997, 17(2): 159-165. doi: 10.11728/cjss1997.02.159
摘要:
利用Nimbus-7卫星温度探测资料,计算了平流层和中间层的风场、位势高度扰动场,进行了行星波E-P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大气中的准定常行星波,其定常分量不能跨过赤道上空的零风线,由于其幅度的起伏和相位的变化,激发的瞬变行星波分量不受赤道零风线的限制,可以从冬半球向夏半球传播,也可以从夏半球向冬半球传播.这种跨赤道传播为夏半球行星波的能量来源提供了一种解释.
利用曙暮气晖反演中层臭氧的可行性
王英鉴, 吕咏
1997, 17(2): 166-171. doi: 10.11728/cjss1997.02.166
摘要:
利用1.27μm曙暮气晖反演大气O3是中间层03含量的重要测量方法.本文研究了1.27μm地面曙暮气晖所包含的独立信息参量、可测量高度和垂直分辨率;讨论了光化学参量、大气参量不定性的影响和对中间层O3含量变化的灵敏度.结果指出,利用这一方法可以给出60-90km高度的大气O3含量,光化模式参量不定性的影响约为10%.
空间光学遥感器主镜背部形状的选择
吴清文, 卢锷, 王家骐, 许彪
1997, 17(2): 172-177. doi: 10.11728/cjss1997.02.172
摘要:
本文阐述了空间光学遥感器中主镜轻量化的必要性.对双凹、平背、单拱和双拱4种形状主镜在重力载荷下的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背部3点支撑方式下双凹主镜最优的结论,并进一步研究了3点支撑的双凹主镜面形变化RMS值随规一化支撑半径r/R的变化规律.
太阳黑子与疾病的统计关系
马月华, 宋谊
1997, 17(2): 178-183. doi: 10.11728/cjss1997.02.178
摘要:
本文采用太阳黑子相对数作为太阳活动指标,根据最近20多年的太阳活动观测数据和江苏省防疫站的疾病统计资料,对9种常见疾病的人数的相对比率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对应作图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求出其相关系数.研究发现,猩红热、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猩红热,相关系数达到0.72,相关性很好.
太阳风粒子速度分布不对称性的产生机制
涂传诒, 李纯强
1997, 17(2): 184-188. doi: 10.11728/cjss1997.02.184
摘要:
利用AE指数重构磁层相空间──对存在问题的讨论
高玉芬, 周荣茂, 杨冬梅
1997, 17(2): 189-192. doi: 10.11728/cjss1997.02.18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