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1986年2月太阳的高活动I活动区4711的演化和特征
王家龙, 夏晓萍, 汤柏盛, 孔繁熙
1987, 7(4): 247-254. doi: 10.11728/cjss1987.04.247
摘要:
本文使用太阳黑子、磁场、Hα色球、10.7cm射电及软X射线流量等观测资料,对太阳活动谷期的高活动区4711(SESC编号)从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方面做了综述.指出该活动区演化过程的特征是:(1)黑子群在主要发展阶段呈一个紧密的结构复杂的强磁区;(2)两次大的太阳爆发均发生在黑子群面积衰减阶段的初期;(3)黑子群的转动可能是活动区日冕加热和耀斑活动的主要供能机制;(4)色球暗条的频繁活动是爆发的先兆;(5) 10.7cm射电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的逐日流量有彼此不重合的双峰.
磁层顶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III)可压缩不稳定波的能量和动量输运
濮祖荫, M. G. Kivelson
1987, 7(4): 255-261. doi: 10.11728/cjss1987.04.255
摘要:
本文在假定磁层顶为切向间断面的近似下分析了可压缩K-H不稳定波在磁层顶两侧的能量分配及能量和动量输运,讨论了相应的物理机制.计算表明,K-H不稳定性确实能在太阳风-磁层耦合中起重要作用.
气球吊篮姿态的自适应控制
颜岩
1987, 7(4): 262-271. doi: 10.11728/cjss1987.04.262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吊篮姿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中参数的不确定性,并且通过数字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这种不确定性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为保证得到良好的控制特性,在Popov超稳定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气球吊篮姿态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法.本文推出一套具有时变自适应增益的离散自适应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吊篮姿态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可以解决吊篮姿态的经典控制方法难以应付的参数大幅度变化、参数未知和非线性等问题.另外,与其它自适应方法相比,该方法还有自适应速度快、工程上易于实现等优点.
一次哈雷彗星爆发现象的观测和分析
陈彦康, 陈培生, 高衡
1987, 7(4): 272-277. doi: 10.11728/cjss1987.04.272
摘要:
哈雷彗星于1986年3月21日到26日期间,经历了一次非正常光变,产生了爆发.本文对用窄波段光电光度观测到的爆发过程中各波段所发生的基本物理机制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984年5月21日耀斑环珥的Hα-SSHG观测研究
李秋莎, 顾啸马
1987, 7(4): 278-284. doi: 10.11728/cjss1987.04.278
摘要:
利用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分光照相仪(Hα-SSHG),拍摄了1984年5月21日边缘耀斑环珥的Hα光谱资料,结合Hα色球观测资料给出了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色球、光谱的形态特征。定性地探讨了该耀斑环内的宏观物质运动.用提出的双环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结果.
从多站观测研究电离层主槽特性
曹冲
1987, 7(4): 285-289. doi: 10.11728/cjss1987.04.285
摘要:
本文利用位于不变纬度∧=46°—70°S之间的四个电离层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电离层主糟的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主槽有如下特征:(1)槽在冬季夜间出现较为明显,春秋季夜间较弱,夏季夜间和所有季节的白天均观测不到;(2)槽的特点有二,一是其电子密度异常地低,二是层的虚高有较大的增加;(3)槽的极向壁较稳定,且有较陡峭的电子密度梯度,而槽的赤道向壁较多变,电子密度梯度较平缓;(4)槽出现的主要时段是在20:00—03:00(LT),在此期间,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
用开环门限自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短波衰退事件的预报
张桂清, 王艳琳
1987, 7(4): 290-296. doi: 10.11728/cjss1987.04.290
摘要:
本文基于电离层突然骚扰对强太阳活动的依赖关系,用开环门限自回归分析方法,以每日最大2800MHz射电爆发峰值流量为预报因子,探讨短波衰退事件(SWF)的预报.通过对1980.1—6月和1980.1—2月的短波衰退事件作中、短期预报的检验,表明,用此方法作中期预报的效果优于经验方法的预报;用于短期预报(3天)效果较好.
高频雷达照射区的研究
黄德耀
1987, 7(4): 297-305. doi: 10.11728/cjss1987.04.297
摘要:
该文讨论了估算高频雷达照射区的方法及其影响高频雷达照射区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给出了能形成最佳照射区的工作频率的选择方法.
宇宙线强度变化与磁扰K类型
叶宗海, 卢钦棠, 宗秋刚
1987, 7(4): 306-313. doi: 10.11728/cjss1987.04.306
摘要:
本文把1966—1983年期间发生的679个地磁暴进行了分类,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各类磁暴发生前后宇宙线强度的变化特征.突发急始脉冲发生后,宇宙线强度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缓始型暴发生后,宇宙线强度出现Forbush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急始型暴发生后,宇宙线强度出现十分明显的Forbush下降.当把急始型暴按K指数大小和持续时间分为5种类型,发现它们伴随的宇宙线Forbush下降是不一样的,其下降幅度随磁暴的增强而加大,下降的速率随磁暴的增强而加快,扰动的持续时间随磁暴的减弱而增加.
识别朝阳1号聚碳酸酯记录的宇宙线重粒子
康铁笙, 翟鹏济
1987, 7(4): 314-320. doi: 10.11728/cjss1987.04.3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根据一定REL区间所对应的粒子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中的穿行距离与粒子原子序数的关系识别重粒子的方法,并用此法得出在我国卫星上放置的朝阳1号聚碳酸酯记录的宇宙线重粒子的原子序数和比能.
星下目标的光谱反射特性分析及云层的自动识别
王丽, 徐根兴, 胡文智
1987, 7(4): 321-326. doi: 10.11728/cjss1987.04.321
摘要:
本文着重讨论了遥感数据的实时分类和星载相机快门的自动关启问题.首先建立了计算各类目标景象亮度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大气等因素对遥感数据的影响及各类自然目标的光谱反射特性,计算了三十四种目标在九种大气条件下的亮度值.进而提出了识别植被、土壤、水、冰雪和云等五类目标的最佳波段和分类函数及分类流程图,得到了很高的分类精度.然后又特别讨论了云层和所有非云目标(包括混合目标)的分类问题,并用密度计测量了十张MSS卫星图片上的180个目标的亮度值.最后提出了云层开关的实现途径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