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1991年太阳L260°活动概况及其射电的特征
郑乐平, 刘玉英
1998, 18(2): 97-103. doi: 10.11728/cjss1998.02.0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太阳L260°活动概况,并计算了黑子群的位置漂移及对应的射电缓变源.北京天文台2.84GHz射电望远镜在该活动区观测到8次特大的射电爆发(流量超过1000s.f.u.),其中4次(1991年5月16日,6月9日,6月11日,8月25日)射电爆发时变曲线十分相似而且这些微波爆发都与Ⅱ型Ⅲ型Ⅳ型米波爆发有良好的对应.可能说明该活动区所对应的日冕在长时间内存在一种磁场位形结构,这种磁场位形结构容易产生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风高速流能流分布
卢先和, 魏奉思, 吕建永, 刘四清
1998, 18(2): 104-110. doi: 10.11728/cjss1998.02.104
摘要:
根据Ylysses观测,比较完整地计算了高纬行星际空间太阳风能流分布.计算表明,行星际空间的高速流能流密度约为2.1×10-3J·m-2·s-1(日心距离r=1AU),主要来自于太阳风离子所携带的动能流(占58%)和克服太阳引力的势能流(占39%).要驱动高速流,需要在日冕底部高速流源区(日心距离r=1Rs)向外输出到太阳风的能流密度为7.1×102J·m-2·s-1·分析表明,由日冕底部向外可能输出两种形式的能流,其中一种具有较短的耗散长度,被耗散在很短的空间区域(~1—2Rs),使日冕温度迅速提高。另一种储藏在连续向外传播的太阳风中,不断耗散用以加速太阳风(>2Rs).
太阳耀斑硬X射线高能时延和辐射展宽
林华安
1998, 18(2): 111-118. doi: 10.11728/cjss1998.02.111
摘要:
本文从耀斑高能电子束流与太阳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硬X射线辐射的基本事实出发,根据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流量与能谱同步变化的注入源函数模型,研究太阳大气(靶物质)密度对耀斑硬X射线时间响应.理论计算与观测事实基本一致.主要计算结果如下:高能时延与辐射展宽是耀斑硬X射线轫致辐射时间特征的二种表现,硬X射线发射区的太阳大气密度越低,高能时延与辐射展宽效应越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再论磁流体共面黎曼问题
胡小龙, 胡友秋
1998, 18(2): 119-125. doi: 10.11728/cjss1998.02.119
摘要:
本文证明一般磁流体共面间断D可分解为(这里有图片19980204-119.GIF),符号上的箭头表示各分解产物的传播方向,J为接触间断,Wf包含快激波、快简单波、1→3型中间激波及第一类快合成波,Ws包含慢激波、慢简单波、2→4型中间激波及第一类慢合成波.本文同时对某些特殊间断的分解作了分析.
等离子体中稳恒流形成电双层的机制
马善钧, 李晓卿, 杨千里, 李佛铨, 邹道文
1998, 18(2): 126-131. doi: 10.11728/cjss1998.02.126
摘要:
在考虑稳恒流产生磁场的基础上,通过求解双时标,双流体方程组,从理论上对电双层形成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实验室中产生电双层现象所必须引入的条件──必须有带电粒子流的注入.
中纬度观测的电离层F区经度效应及其模式计算
吴健, 权坤海, 曹忠慧, 朱明华, 曹冲
1998, 18(2): 132-140. doi: 10.11728/cjss1998.02.132
摘要:
利用1956—1994年期间分别在长春和乌鲁木齐两观测站上观测的f0F2和f0F1月中值,定量分析了两站上观测的经度效应,讨论了产生两站上经度效应的可能物理机制,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高层大气原子氧的半年周变
秦国泰, 孙丽琳, 李宏, 刘静, 徐国良
1998, 18(2): 141-145. doi: 10.11728/cjss1998.02.141
摘要:
地球高层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受太阳黑子周、太阳活动程度和地磁活动程度等诸多因子所控制.本文利用国外有关高层大气成分的数据,分别讨论受上述控制因子影响的高层大气成分长期变化,讨论范围仅限原子氧半年周期变化.选用LDEF在轨飞行器1984年4月—1990年1月高度470km附近的长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度470km附近原子氧在年平均太阳黑子数<20、太阳活动程度相对低而平稳期间,半年周期的变化尤为明显,相对变幅约为40%—60%、井随平均太阳黑子数增加而增大.而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峰值的1989年期间(>120),半年变化的相对变幅可达87%左右.
平流层、中间层、低热层大气加热过程特性研究
徐寄遥, 王英鉴
1998, 18(2): 146-151. doi: 10.11728/cjss1998.02.146
摘要:
本文计算了平流层、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中各种光化过程的加热率与大气的冷却率,并且给出了20—140km的大气净加热率的昼夜变化特征.为大气潮汐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拉普拉斯-高斯滤波图象的过零边界及其分形维数
庄洪春, 宋详
1998, 18(2): 152-160. doi: 10.11728/cjss1998.02.152
摘要:
本文考察了用拉普拉斯—高斯滤波器对遥感图象过零边界的计算方法.给出了直接从遥感图象边界转换成过零边界的稳函数.分析可看到,从遥感图象边界化算出过零边界是局地性决定的方式,得到的过零边界相对于原遥感图象边界的偏差主要取决于图象尺度、边界的局地曲率半径和所用高斯函数的尺度常数.证明拉普拉斯—高斯滤波过零边界法在图象尺度和曲率半径都大于高斯尺度常数10倍以上时,是获得遥感图象边界的精确方法.
探测器垂直击中月球的轨道设计
郗晓宁, 朱文耀
1998, 18(2): 161-167. doi: 10.11728/cjss1998.02.161
摘要:
本文讨论了探测器从低高度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入轨点出发、在停泊轨道上滑行一段后、沿速度方向加速进入登月轨道、自由飞行击中月球的轨道设计.在着月的速度、角度、时间、区域、停泊轨道和能量限制等约束下,首先借助二体、双二体理论,不仅提供了轨道初值的近似值,而且说明了轨道的特性.然后利用广义限制性四体动力学模型,进行3点边值搜索,得到高精度的探测器轨道.
喷嘴控制脉冲调制器非线性特性分析
耿云海, 崔祜涛, 杨涤, 佘海鹰, 李志, 曲广吉
1998, 18(2): 168-173. doi: 10.11728/cjss1998.02.168
摘要:
本文针对伪速率和脉冲调宽调频两种非线性脉冲调制器,利用频域理论讨论和分析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采用数值解法和半解析法联合求取,较好地表述了这种非线性特性.
参数不确定空间机械臂系统的变结构鲁棒控制
陈力, 刘延柱, 吴文龙
1998, 18(2): 174-179. doi: 10.11728/cjss1998.02.174
摘要:
本文讨论载体位置与姿态均无控的空间机械臂的控制问题.基于增广静态反馈控制模型,提出当载荷参数存在不确定性时空间机械臂追踪惯性空间期望轨迹的变结构鲁棒控制方法.通过仿真运算,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卫星舱内两类剂量计测量结果的比较
祁章年, 陈湄, 李向高, 贾向红, 黄增信
1998, 18(2): 180-185. doi: 10.11728/cjss1998.02.180
摘要:
本文利用1994年和1996年两次返回式卫星的搭载条件对舱内辐射剂量进行了对比测量.通过对比测量,研究不同掺杂、不同厚度LiF剂量计测量空间辐射剂量的特点;研究GM计数管计数和LiF剂量间的转换系数以及转换系数随屏蔽状况的变化;由剂量和GM计数研究粒子平均碰撞阻止本领的估计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掺杂、不同厚度的LiF剂量计测量结果间无显著差异,而转换系数几乎不受舱内位置和屏蔽状态的影响.不同厚度LiF剂量计,不同屏蔽状态的GM计数管计数和剂量—计数转换系数的比较研究以及对粒子平均碰撞阻止本领的估计表明,舱内辐射剂量起决定作用的是高能粒子成分,其平均碰撞阻止本领估计约为5MeV/cm.
东亚地区电离层Es出现率峰值的时空演变
谭辉, 谭子勋
1998, 18(2): 186-189. doi: 10.11728/cjss1998.02.186
摘要:
通过对东亚地区20多个台的电离层垂测资料,进行逐年、逐月与逐台的比较研究,发现Es出现率峰(Es出现率最大处)具有时空演变.冬季的白天,峰位于低纬;夏季的白天,峰的位置随太阳活动的不同而变动;春秋两季的峰不明显,隐约可见其振荡在类似于海口与国分寺的纬度之间;夜晚,兰州、新乡与国分寺,几乎既是夜晚各季节的主峰所在,又是白天冬夏季节的亚峰地点.可见Es出现率峰,有着十分规则的变化,这一点与以往结论有别.
引力场模型引起的卫星轨道径向误差的估计结果
赵长印
1998, 18(2): 190-192. doi: 10.11728/cjss1998.02.190
摘要:
本文给出几个最新的地球引力场模型误差引起的卫星轨道径向误差的估计结果,表明JGM3和TEG3优于其它模式,现有模式引起的低轨道卫星的轨道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