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一个基于观测的太阳风背景模型
向长青, 冯学尚, 范全林, 姚久胜
2006, 26(3): 161-166. doi: 10.11728/cjss2006.03.161
摘要: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Ⅲ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1.36R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996年发展的日冕电子密度反演模型确定日冕的电子密度分布.同时采用Wilcox太阳观测台(WSO)的光球磁场视向分量的观测概图作为底部边界,根据Zhao等在1994年发展的水平电流-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全球磁场.Phillips在1995年及McComas在2003年分别用Ulysses第一次和第二次跨极飞行的观测发现,归一化到1 AU的太阳风动量流密度除了在10°~30°的纬度范围内略低以外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到的密度数据,就可以得到日冕和太阳风的速度.将上面的模型应用于1918卡林顿自转周稳态太阳风的研究,结果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观测基本相符,但是与观测相比较低速高密度区偏大,因此密度模型还有待改进.
米波Ⅲ型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
马媛, 王德焴, 黄光力
2006, 26(3): 167-171. doi: 10.11728/cjss2006.03.167
摘要:
对澳大利亚Culgoora天文台射电频谱仪在太阳活动第23周峰年期间记录到的米波Ⅲ型爆发(20~420 MHz),与日冕物质抛射(CME)、Hα耀斑及相关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米波Ⅲ型爆发与CME的关系没有Ⅱ、Ⅳ型爆发与CME的关系密切;米波Ⅲ型爆发发生的时间在CME之前25~30 min最多;72%的CME事件伴随长寿命的Hα耀斑.从这些观测特征出发,对米波Ⅲ型爆发、CME和Hα耀斑进行了定性的解释.
中山站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统计特性
邓忠新, 刘瑞源, 赵正予, 杨惠根, 徐中华
2006, 26(3): 172-176. doi: 10.11728/cjss2006.03.172
摘要:
通过对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2000至200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189例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可分为夜侧吸收事件(69例)和日侧吸收事件(120例).对这两类吸收事件进行对比统计研究,得到了其吸收发生时间、吸收持续时间、吸收强度、吸收区域形状和空间尺度、运动状况以及吸收事件与地磁Kp指数关系等特性,并对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的可能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TIMED卫星探测的全球大气温度分布及其与经验模式的比较
徐寄遥, 纪巧, 袁(韦华), 马瑞平
2006, 26(3): 177-182. doi: 10.11728/cjss2006.03.177
摘要:
利用TIMED卫星遥感探测的全球温度分布与NRLMSISE-00大气经验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中间层下部以下的高度范围内,经验模式与卫星探测的大气温度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是比较发现,在中层顶区域,经验模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卫星探测表明,在春分季节的低纬地区中层顶区存在稳定的逆温层,但是经验模式不能给出低纬地区春分季节中间层逆温层的分布特征.卫星观测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中层顶有两个非常不同的高度,一个处于100km附近,另一个处于85km附近,但是经验模式不能给出这一中层顶高度的分布特征.同时在低热层,经验模式计算的温度分布与卫星遥感的探测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利用行星际监测数据进行地磁暴预报
薛炳森, 龚建村
2006, 26(3): 183-186. doi: 10.11728/cjss2006.03.183
摘要:
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地磁Dst指数的预报中.对ACE卫星探测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及其变化对未来几小时的Dst指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些行星际实测参数中,对Dst指数作用较为明显的是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同时,当前Dst指数实测值对今后几小时的Dst指数已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全连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由于采用了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模式能够反映出太阳风、行星际磁场等参数与地磁Dst指数参数的复杂联系,可以自动建立输入参量的最佳组合方式,提高了预报精度.通过利用大量实测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式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利用优选的ACE卫星行星际监测数据提前2 h对Dst指数进行预报.通过检测,预报的误差为14.3%.
星载InSAR空间基线指向优化与设计
吴炜琦, 张育林
2006, 26(3): 187-192. doi: 10.11728/cjss2006.03.187
摘要:
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的雷达成像手段,其中分布式InSAR充分利用编队星座卫星间构成的空间基线进行干涉测高,从而实现立体成像.在InSAR系统设计中,解决好编队星座的设计问题是实现高性能成像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的星座构形设计有助于提高测高精度,从而获得高品质的雷达成像效果.从InSAR测高精度分析结果入手,由飞行力学角度阐述星间相对运动对测高精度产生的影响,并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星座的特色编队构形,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
基于剩余推进剂估算的卫星寿命预测方法
李建成, 杨永安, 安锦文
2006, 26(3): 193-196. doi: 10.11728/cjss2006.03.193
摘要: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寿命问题,提出了通过星上液体剩余推进剂计算分析卫星在轨寿命的方法,研究了工程中影响卫星在轨寿命的因素,给出了适用于工程的卫星寿命预测方法,并通过工程进行了验证.
GPS和类GPS测距技术在双星编队星座状态确定中的联合应用
胡利民, 王威, 郗晓宁
2006, 26(3): 197-202. doi: 10.11728/cjss2006.03.197
摘要:
为提高状态确定的精度,借鉴AFF技术引入一种辅助手段--类似GPS的伪距和载波相位测距技术(简称类GPS测距技术).它的伪码码元和载波相位波长比GPS的更短,因而可获得更高精度的相对测量信息.针对对地观测的双星编队星座的状态确定任务,建立了联合GPS和类GPS测距技术进行编队星座状态整体确定的数学模型,并快速同时解算出GPS星间单差模糊度和类GPS星内单差模糊度,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编队状态的精度有明显提高,其中相对位置精度为10-3m,姿态角精度为10-4rad.仿真证明该方法有效.
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被动式定位算法比较研究
杨龙, 徐冬梅, 张守信, 董绪荣
2006, 26(3): 203-208. doi: 10.11728/cjss2006.03.203
摘要: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卫星共有2或3颗,无法单独满足被动导航定位的要求.针对这种卫星稀少的情况提出了3种被动式定位算法:2星定位算法、3星3参数定位算法和3星4参数定位算法,这些算法分别采用气压测高方法增加观测数据和采用数学模型描述接收机钟差的方法减少定位方程求解的未知数;探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备份星的可用性和对导航定位精度的贡献;还提出了准差分修正技术,提高了定位精度.实验证明,3种算法都取得了100m以内的定位结果,可以满足一般用户定位需求.
一种CCD星图星点快速定位算法
王兆魁, 张育林
2006, 26(3): 209-214. doi: 10.11728/cjss2006.03.209
摘要:
大尺寸CCD星图快速处理是制约天基光学观测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星敏感器、空间监视载荷等研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CCD星图图像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以最大概率实现背景噪声滤除的星图预处理准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两次投影检测实现星点位置测量的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算法实现简单,节约了计算量和存储量.对分辨率为2048×2048的CCD实拍星图的实验研究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星载光学敏感器受天体干扰的可能性分析
刘延柱
2006, 26(3): 215-219. doi: 10.11728/cjss2006.03.215
摘要:
各种用途的星载光学敏感器均可能受到日、月、地等天体进入敏感区所形成的干扰.对光轴固定于星体的星敏感器,以及光轴在空间中保持方位不变的天文望远镜两类星载光学敏感器,根据敏感锥面和天体锥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导出了天体干扰的发生条件,给出了预测干扰发生时间的实用计算公式.
考虑摩擦的周边桁架式可展天线展开动力学分析
赵孟良, 关富玲
2006, 26(3): 220-226. doi: 10.11728/cjss2006.03.220
摘要:
结合一种周边桁架式可展天线的模型制作,介绍了该类天线的总体布局、展开收纳机理和设计要点;然后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数学算法,有效地构造了约束方程及其Jacobi矩阵,实时地模拟了结构收纳过程的约束条件,采用广义逆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周边可展桁架运动过程;研究了摩擦这一非线性因素在其展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建立其展开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考虑摩擦的周边桁架式可展天线结构展开动力学分析.编制了仿真程序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空间运动体上梁的三维动力学建模和仿真
肖建强, 章定国
2006, 26(3): 227-234. doi: 10.11728/cjss2006.03.227
摘要:
对附着在空间运动体上梁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Lagrange方法建立了中心刚体作任意三维运动时,梁作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的动力学方程,考虑了柔性梁的横向弯曲变形所带来的纵向位移,这种耦合变形使所得到的振动方程包含了动力刚化效应,这是与传统的梁振动模型的不同之处,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方法.
地面模拟静止微重力环境中导线先期着火特性研究
陈丽芬, 辛喆, 孔文俊, 劳士奇, 张孝谦
2006, 26(3): 235-240. doi: 10.11728/cjss2006.03.235
摘要:
针对在微重力环境中运行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上的电缆和导线在工作时由于电流过载导致温度升高而引起着火的情况,提出了"功能模拟"实验原理,并且利用地面实验设备对微重力环境下导线的着火前期特性进行了功能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了在微重力情况下由于浮升力的减小使自然对流减弱导致电流过载时导线的热平衡温度高于地面正常重力情况,从而证明了这正是引起航天飞行器着火的潜在点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