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专题
-
空间环境中物质形态主要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其中发生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各种等离子体波动和磁场重联等)决定了空间环境中发生的包括磁层亚暴在内各种爆发现象以及伴随高能量带电粒子的加速等。因此,对空间环境中等离子体物理过程的了解是揭示空间环境中各种物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对各种空间爆发过程的预报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航天战略。为加强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空间科学学报》邀请陆全明作为执行主编,陈耀、倪彬彬、张清和、周猛作为执行编委,策划了以“空间环境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为主题的专栏,相关论文将在本刊持续刊出。
-
2018年5月15日,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注册成立了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立体监测、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值此专委会设成立五周年之际,《空间科学学报》联合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策划出版《“空间地球科学前沿进展》”专刊,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总结展示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以期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共性科学挑战提供理论支撑。本期专刊由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施建成研究员牵头指导推进,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董晓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申旭辉研究员、南京大学居为民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陈戈教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陈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胡斯勒图研究员和杨晓峰研究员共同策划。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到2035 年我国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此,由中国科学院牵头,集我国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微重力物理与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优势力量,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等科学主题,开展了10 个学科专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为让各界了解相关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积极参与思考学科发展前沿和提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空间科学任务,《空间科学学报》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论证中心,策划了《至2035 年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专题。
-
微重力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微重力极端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及其基本规律, 是空间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航天与地面高新技术发展中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前沿研究内容与进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随着中国空间站成功建成并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中国学者有了优异的长期微重力实验资源, 这必将推动微重力极端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过程中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 以及在更高精度下实现对基本物理规律的检验与验证, 提升中国在国际微重力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及服务国家航天战略的能力. 为加强微重力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促进中国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空间科学学报》邀请赵建福、郭元东、杜王芳作为执行编委, 策划了“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前沿进展”专题.
-
2020年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2021年是《空间科学学报》创刊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是我国空间科学砥砺前行的四十年、风雨兼程的四十年,也是春华秋实的四十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年以来,一直以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普及发展、助力空间科学与技术人才成长为己任,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空间科学学报》创刊四十年以来,始终坚持学术性、权威性、前瞻性,竭诚为广大从事空间科学技术及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助力空间科学技术学科发展。
为庆祝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空间科学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空间科学学报》策划出版“中国空间科学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专刊,邀请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知名专家学者,对其所在学科的重要进展、国内外动态、最新研究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总结和展望,推动和促进空间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为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学术史留档、备学术界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