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3卷  第2期

理论研究
日冕扰动传播的数值模拟(Ⅲ)太阳风的影响
王水, 张兵, 郑惠南
1993, 13(2): 81-89. doi: 10.11728/cjss1993.02.081
摘要:
本文数值研究了二维磁流体动力学平衡基态下开场区日面冷物质径向喷射所引起的日冕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1)在高密度环前方有一弱扰动区近似以Alfvén速度向外传播;(2)高密度环前缘移动速度随着径向距离而增加, 其增加值近似为局地太阳风速度;(3)高密度环中等离子体的最大径向速度约在4个太阳半径处趋于局地逃逸速度;(4)对于强开放场, 环形结构在θ方向上没有明显的扩张。这些结果可以更好地解释伴随有日珥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黄道面内行星际激波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研究——间距效应
吕建永, 魏奉思, 顾惠成
1993, 13(2): 90-97. doi: 10.11728/cjss1993.02.090
摘要: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 模拟研究了不同间距的两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s), 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24°、36°、48°、54°、72°、120°, 模拟了两激波速度均为1000km/s和2000km/s两种情形。结果表明:1.速度为1000km/s的两中等激波, 相距24°时, 在1AU以内强烈相互作用而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36°时, 在1AU附近发生汇合, 但尚可分辨;相距48°时, 在1AU以内有相互作用, 但可近似认为是独立传播的;相距72°时, 将独立向前传播。2.速眨为2000km/s的两强激波, 相距≤48°时, 将强烈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54°时, 在1AU附近产生汇合, 但尚可分辨;相距72°时, 相互作用不足以汇合成新的激波;相距120°时, 其传播相互独立地进行。并给出了上述情形下两激波汇合的时间和位置, 详细比较了汇合激波与相同能量的单激波的等离子体特性。
无碰撞低β磁流管中的非线性波
史建魁
1993, 13(2): 98-106. doi: 10.11728/cjss1993.02.098
摘要:
对无碰撞低β磁流管中柱对称状态下等离子体非线性静电波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1)若参数满足0<|(a/M2-1)E0|<1, 存在着非线性周期波;(2)若|(a/M2-1)E0|=1, 存在着隆起和下凹的孤立波, 也存在着激波;(3)若|(a/M2-1)E0|>1, 存在着周期波, 也存在着隆起的孤立波。还对波的某些特性进行了研究。
彗尾剪切磁流体的修正B-KdV方程及其非线性特征
甘师盘, 洪明华, 王宪民
1993, 13(2): 107-115. doi: 10.11728/cjss1993.02.107
摘要:
本文运用二维约化摄动方程推导出彗尾剪彻磁流体的修正B-KdV方程, 并定性讨论了其非线性性态。主要结论是:(1)推导出彗尾剪切磁流体修正的B-KdV方程, (2)给出彗尾宏观非线性波动与剪切背景的制约关系, (3)定性地解释了彗尾等离子体的一些复杂结构, (4)给出太阳风与彗尾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一种输运机制。
中国1987—1990年科学实验卫星中空间辐射剂量信息的热释光分析方法
张仲纶, 郑雁珍, 苏震, 赵克俭, 刘成祥
1993, 13(2): 116-121. doi: 10.11728/cjss1993.02.1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实验卫星中空间辐射剂量信息的热释光分析方法。应用LiF(Mg, Cu, P)探测器及程序加热方法, 分析测定了几次实验卫星中空间辐射日平均剂量, 均在20mrad/d以下。应用LiF(Mg, Ti)和CaSO4(Tm)探测器及发光曲线反卷积分析方法, 研究了探测器本底荧光与低温峰影响的减除技术和高LET粒子造成的微观剂量分布不均匀情况。
探测与分析
太阳质子耀斑X射线辐射特征及质子事件警报
林华安, 王世金
1993, 13(2): 122-128. doi: 10.11728/cjss1993.02.122
摘要:
太阳质子耀斑X射线辐射特征的研究, 为太阳质子事件的警报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第21周太阳活动峰年(1977—1986)期间质子耀斑和相应的GOES和SMM卫星观测的X射线辐射资料, 结果表明:大部分质子耀斑的硬X射线峰值流量FHX≥104s/c;积分流量F0≥106counts;硬X射线辐射到达峰值时间TR≥100s;持续时间TD≥103s;X光子最高能量Ex≥300keV;平均能谱指数√r≤3.5;高能时延TL≥10s。利用这些X射线暴的特征参数, 对第21周峰年大质子事件作警报检验, 结果是:报准率为94%, 虚报率为40%。
同无黑子耀斑相协的微波爆发机制的探讨
纪树臣, 赵日昇, 马媛, 曹文达
1993, 13(2): 129-133. doi: 10.11728/cjss1993.02.129
摘要:
1980—1984年期间, 我们在云南天文台9375MHz, 3653MHz和2902HHz三个波段的射电观测资料中, 查到11组微波爆发与无黑子耀斑相伴随。本文研究了这些爆发与耀斑的大气层高度, 射电爆发类型以及通过落进峰值流量-时间图的位置, 确认出爆发机制是活动区中作麦克斯韦分布电子的热轫致辐射。
太阳活动对VLF传播的一种影响
刘万通
1993, 13(2): 134-139. doi: 10.11728/cjss1993.02.134
摘要:
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 讨论了在太阳耀斑期间产生的相位周期丢失, 并用对极传播理论解释了这种相位周期丢失的机理。相位周期丢失是电波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传播现象, 特别是对于低频和甚低频传播。由于太阳耀斑引起的这一传播现象在以往的讨论中比较罕见, 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特殊意义。
由环电流的宇宙线效应验证二维对称环电流模型
孙小青, 叶宗海
1993, 13(2): 140-145. doi: 10.11728/cjss1993.02.140
摘要:
本文利用不同纬度超中子堆记录的宇宙线强度, 对不同磁暴类型下环电流的宇宙线效应进行了分析。加强的西向环电流使宇宙线截止刚度下降, 在某些特大的磁暴中, 中低纬字宙线截止刚度下降可达1GV以上, 从而使宇宙线强度增加。利用二维对称环电流模式, 从宇宙线的角度计算了环电流的磁暴效应。与实际观测值的对比显示, 除非特大的磁暴过程, 利用该模式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符合得较好。
赤道异常的行星波周期振荡的统计特征与逐年变化及其QBO调制
罗毅, 陈培仁
1993, 13(2): 146-152. doi: 10.11728/cjss1993.02.146
摘要:
利用赤道异常峰区台站(Okinawa)观测的, f0F2资料(1977—1990), 分析计算了赤道电离层行星波周期振荡(2日、3—4日、5—7日及10—16日)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发现其在一年四季都有出现, 但相对强度在冬、夏季较大, 且冬季更强;其振荡周期也随季节有所变化, 以2日波而言, 夏季更接近于2日, 而冬季则多在2日多至2日半区间振荡;更长周期的波的所谓夏季峰值的出现, 还有向夏初和夏末过渡的趋势。并发现振荡与太阳活动性呈负相关, 即低年的相对幅度要强于高年, 并且周期越长负相关越显著;同时显示出振荡的出现率及频率变化受到QBO的调制, QBO东风相期间比西风相更易于出现长周期振荡。这些结果说明赤道电离层明显受到中低层大气动力学变化的向上耦合的影响。
总电子含量的一个统计模式
蒋和荣, 杨美华, 刘玉玲, 武顺智
1993, 13(2): 153-158. doi: 10.11728/cjss1993.02.153
摘要:
利用北京实测的TEC及f0F2资料, 求出太阳黑子数R, 电离层临界频率f0F2和总电子含量的一个统计关系。
科学实验
一种模拟长期失重影响的大鼠尾部悬吊模型
陈杰, 马进, 丁兆平, 张立藩
1993, 13(2): 159-162. doi: 10.11728/cjss1993.02.159
摘要:
本文改进了Morey-Holton和wronski的大鼠尾部悬吊方法, 还总结出了一套不致对尾部造成损伤的长期尾部悬吊技术。用此方法, 完成了五批(每批10只)为期90—120天的悬吊实验。结果表明:引起的应激程度轻微;悬吊组大鼠体重增长与对照大鼠接近。可用来对长期失重生理影响及其机理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