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7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论文
Effect of Interplanetary Transients on Cosmic Ray Anisotropic Variations
Rajesh K. Mishra
2007, 27(5): 353-359. doi: 10.11728/cjss2007.05.353
摘要: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osmic ray intensity data recorded with ground-based neutron monitor at Deep River has investig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ssociate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and solar wind plasma data during 1981-1994. A large number of days having abnormally high/low amplitudes for successive number of five or more days as compared to annual average amplitude of diurnal anisotropy have been taken as high/low amplitude anisotropic wave train events (HAE/LAE). The amplitude of the diurnal anisotropy of these events is found to increase on the days of magnetic cloud as compared to the days prior to the event and it found to decrease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event as the cloud passes the Earth. The High-Speed Solar Wind Streams (HSSWS) do not play any significant role in causing these types of events. The interplanetary disturbances (magnetic clouds) are also effective in producing cosmic ray decreases. Hα solar flares have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amplitude and direction of the anisotropy for HAEs,whereas PMSs have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amplitude and direction of the anisotropy for LAEs.The source responsible for these unusual anisotropic wave trains in CR has been proposed.
引导场对无碰撞电流片低频电磁不稳定性的影响
魏新华, 曹晋滨
2007, 27(5): 360-366. doi: 10.11728/cjss2007.05.360
摘要:
通过数值求解无碰撞电流片中可压缩磁流体力学模型下得到的一般形式的色散关系,讨论了无碰撞电流片中引导场对低频电磁波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态磁场中的引导场,对于三维扰动传播的波不稳定性有很强的影响.(1)在电流片中间平面上(z=0),无引导场时,没有不稳定性发生,但若存在引导场,不稳定性便发生,并随着引导场的增强,不稳定性明显增强,不稳定的波模可能是低混杂模.(2)在中间平面附近(z=0.2),电流片是不稳定的.随着引导场的增强,不稳定性增长率明显地增强,不稳定的波模从平行和反平行两个方向传播变为反平行方向一个方向传播,并且是斜传播的,具有低频哨声模或低混杂模的特征.(3)在电流片边缘附近(z=0.8),引导场对不稳定的波模和增长率没有明显影响,不稳定的波模都是准平行的哨声波.
带电粒子在近地球区运动的计算方法
黄朝艳, 韩建伟
2007, 27(5): 367-373. doi: 10.11728/cjss2007.05.367
摘要:
基于磁层粒子动力学理论,根据单粒子方法和偶极磁场模型,在近地球区(L<10),详细讨论了带电粒子的运动特征以及适合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的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磁层中的电场和磁场对各种能量的带电粒子漂移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能量低于105 eV的电子和102 eV的质子,宜采用引导中心近似方法;对于能量介于105~108 eV之间的电子和102~108 eV之间的质子,可在部分区域内采用引导中心近似方法,若运动区在10 Re内,则只能采用变步长的轨道法;而对于引导中心方法,粒子能量高于105 eV时可以忽略电场漂移的影响,粒子能量低于103 eV时不必考虑磁场漂移的影响,从而简化了引导中心方程组,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
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AE指数
李志涛, 薛炳森
2007, 27(5): 374-378. doi: 10.11728/cjss2007.05.374
摘要:
采用的预报模式是一种全连接的BP网络模型,利用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的观测数据预报AE指数.神经网络输入选用ACE卫星数据,取5 min平均值,通过比较,选用4个预报参量.构造了预报参量时续为20 min,40 min和60 min依次递增的三个网络,分别进行训练和预测,并对行星际参量对AE指数影响的时续性进行了探讨.预报结果表明,全连接BP神经网络在AE指数的短期预报中是比较有效的,同时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
海南地区强磁暴期间强区域扩展F事件研究
王国军, 史建魁, 王霄, 刘振兴, Zherebtsov G, Olga P
2007, 27(5): 379-383. doi: 10.11728/cjss2007.05.379
摘要:
利用2004年海南DPS-4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强区域扩展F(SSF)数据,分析研究了5个强磁暴(Dst<-100 nT)事件期间海南SSF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在海南地区,5个强磁暴事件中有3个磁暴Dst最小值位于2200-0200 LT之间,在磁暴主相及恢复相初期均出现了SSF现象,这种触发作用可能源于磁层直接渗透电场的作用,而另两个磁暴Dst最小值均发生在白天,一个SSF现象出现在磁暴的恢复相晚间,另一个SSF现象出现在超强磁暴的初相晚间,后者可能由该超强磁暴的急始造成的直接渗透电场所触发;5个强磁暴期间发生的SSF现象或者仅出现在午夜前,或者先出现在午夜前并持续到午夜后;同时,还就这些观测结果与Dabas等人有关磁暴对ESF影响的结论进行对比和讨论.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观测与GISM模式预测的比较分析
胡连欢, 宁百齐, 李国主
2007, 27(5): 384-390. doi: 10.11728/cjss2007.05.384
摘要:
为了获得全球电离层闪烁模式GISM在中国低纬地区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利用海南三亚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一年的观测数据与模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GISM能较好地反映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性;对于季节变化,模式与观测结果在中等强度闪烁条件下较为相符,而在强闪烁和弱闪烁条件下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模式预测的闪烁日变化与实际观测基本一致,但在闪烁发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上模式预测要滞后约1 h左右;在电离层闪烁发生率的空间分布上,模式预测与实际观测较为相符,即海南地区南面电离层闪烁发生率高于北面.
地磁扰动期间日本Kokubunji站电离层的扰动特征分析
占亮, 刘立波, 万卫星, 赵必强
2007, 27(5): 391-399. doi: 10.11728/cjss2007.05.391
摘要:
利用日本Kokubunji站(139.5°E,35.5°N)1959年1月到2004年12月共46年的F2层临界频率foF2参数,统计分析了Kokubunji站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随地磁活动、太阳活动、季节和地方时变化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磁暴期间Kokubunji站电离层响应以正暴为主,其中在太阳高年夏季为负暴,冬季为正暴,春秋季以负暴为主但幅度较小;在太阳低年夏季以正暴为主,冬季为正暴,春秋季以正暴为主.NmF2扰动与ap指数在夏季太阳高年负相关,在冬季无论太阳高年低年均为正相关,春秋季中4月和9月在太阳高年类似夏季,3月和10月在太阳低年类似冬季.电离层最大负相扰动对最大地磁活动的延迟时间约为12~15 h;正相扰动的延迟时间则分别为3 h和10 h.地磁活跃期间地方时黄昏后到午夜前倾向于正相扰动,清晨倾向于负相扰动.
利用Aura卫星资料计算全球中层大气背景风场
刘三军, 熊建刚, 万卫星, 宁百齐
2007, 27(5): 400-408. doi: 10.11728/cjss2007.05.400
摘要:
利用2005年第二代地球观测卫星系统(EOS)的Aura卫星上MLS观测的压强、温度、密度等数据,推算出全球中层大气的平均背景风场,分析了中层大气风场随时间和高度变化的特点.与武汉流星雷达及澳大利亚Adelaide台站观测的比较结果显示,用Aura数据推算出来的风场与实际观测比较符合.与HWM-93模式的比较显示,Aura风场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总体趋势与HWM-93基本吻合.特别是在80km以下的高度范围内Aura数据与HWM-93数据符合得比较好;在80 km以上的高度,Aura所算得的风值与HWM-93风值的差别逐渐增大,Aura风值普遍比HWM-93的要大.
550~600 km高度上热层大气密度的中长期变化
常峥, 王世金, 秦国泰
2007, 27(5): 409-415. doi: 10.11728/cjss2007.05.409
摘要:
选用了2005年8月20日至2006年7月28日高度550~600 km附近的热层大气密度探测数据,对表征太阳活动的F10.7值和表征地磁活动强度的Ap指数进行了相关特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无明显地磁扰动时热层大气密度日平均值的涨落呈现27日和准半年的周期性变化,但在地磁扰动期间这种变化的周期性会被削弱,且大气密度的周日变化幅度与F10.7值呈正相关关系.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与频率关系的初步分析
李海龙, 吴健, 黄际英, 王茂琰
2007, 27(5): 416-419. doi: 10.11728/cjss2007.05.416
摘要:
研究不同频率的雷达体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测量的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PMSE)体反射率,发现雷达体反射率与工作频率的4次方成反比,即产生PMSE回波的散射体的雷达散射截面与频率的4次方成反比,这种频率依赖关系不同于传统湍流理论.最后提出了PMSE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新方法.
流星雷达系统相位差偏差的估计和校正
陈晓博, 万卫星, 宁百齐
2007, 27(5): 420-424. doi: 10.11728/cjss2007.05.420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流星雷达系统的相位偏差估计和校正方法.利用流星回波的观测数据,用回波信号在各个接收通道之间的相位差,结合干涉式接收天线阵的几何关系,建立了各天线相位差测量值与偏差值之间的线性方程组,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方程组,得到了流星雷达系统各个接收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偏差估计值及校正后的流星回波到达角.与已有的流星雷达相位偏差估计和校正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流星雷达的观测数据来计破算雷达系统各个接收天线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偏差量,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实现了对观测数据的事后处理,可以方便地对已有数据进行校正.以2004年4-6月的武汉流星雷达观测数据为例,计算了流星雷达系统的偏差估计量,并用校正后的数据来计算流星回波的空间位置.结果表明,校正后流星回波数在各个方向上随高度的分布比校正前更符合统计分布.
纯磁控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研究
刘海颖, 王惠南, 程月华
2007, 27(5): 425-429. doi: 10.11728/cjss2007.05.425
摘要:
针对微小卫星速率阻尼、姿态捕获及三轴稳定的不同姿态控制模式,设计了采用纯磁控的控制律.首先以轨道坐标系为参考建立卫星模型,然后在卫星能量分析和Lyapunov稳定方法基础上,应用B-dot控制进行速率阻尼,给出了全局稳定能量控制来进行姿态捕获和三轴稳定控制的新方法,同时根据线性化的卫星模型,设计了常系数LQG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B-dot可以有效地进行速率阻尼,能量控制策略适用于大角度姿态捕获和三轴稳定,稳定控制时LQG与能量控制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但稳定度略差.
层次网络数学模型与层次路由算法研究
高丽娟, 赵洪利, 蒋太杰
2007, 27(5): 430-434. doi: 10.11728/cjss2007.05.430
摘要:
建立了多层卫星网络的层次数学模型,在对数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多层卫星网络应用的层次路由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降低了拓扑更新的通信开销,随着链路利用率的增加具有很好的时延性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信息网络的路由性能.
双臂空间机器人关节运动的一种增广鲁棒控制方法
唐晓腾, 陈力
2007, 27(5): 435-440. doi: 10.11728/cjss2007.05.435
摘要:
讨论了载体位置与姿态均不受控制情况下,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系统的控制问题.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进行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可以得到一组与适当选择的惯性参数呈线性函数关系的、欠驱动形式的系统动力学方程.以此为基础,并采用增广变量的思想,克服了通常情况下,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方程关于系统惯性参数呈非线性关系的难点,针对双臂空间机器人末端爪手所持载荷参数不确定,但误差范围可确定的情况,设计了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变结构鲁棒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案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反馈、测量漂浮基的位置、移动速度及移动加速度;与自适应控制方案相比,化积分运算为简单四则运算,计算量大为减少,有利于实时应用.通过对一个平面双臂空间机器人系统的数值仿真,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