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太阳光球磁场特征物理量在质子事件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崔延美, 刘四清, 王华宁
2010, 30(2): 97-104. doi: 10.11728/cjss2010.02.097
摘要:
利用SOHO/MDI全日面纵向磁图, 计算了三个描述太阳活动区磁场复杂性和非势性的特征物理量, 即纵向磁场最大水平梯度Bz, 强梯度中性线长度L, 孤立奇点数目η. 为检验太阳光球磁场特征在质子事件短期预报中是否有效, 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 建立了基于这三个磁场特征物理量简单的太阳质子事件短期(24h)预报模型. 模 型在对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样本检测中, 有很高的准确率(2002年和2003年 分别为90 %, 87.54 %)和较高的 质子事件报准率(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60 %, 75 %),从而为光球磁场特征物理量作为质子事件预报的有效因子提供了依据.
运用一维太阳风MHD CE/SE模型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
张莹, 冯学尚, 杨利平
2010, 30(2): 105-112. doi: 10.11728/cjss2010.02.105
摘要:
在一维太阳风磁流体(MHD)数值模拟中, 应用时空守恒元和解元(Conservation Element/Solution Element, CE/SE)方法, 建立了一个行星际激波扰动传播模型(1D-MHD (CE/SE)模型), 用来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 收集了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间的137个激波事件, 对激波到达地球轨道附近的传播时间进行了预测, 并将预报结果与STOA, ISPM, HAFv.2以及SPM模型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对于相同的样本事件, 1D-MHD (CE/SE)模型给出的渡越时间平均绝对值误差并不大于其他4个模型, 且该模型预报的相对误差小于10 %的事件占25.6 %, 小于30 %的事件占69.3 %, 小于50 %的事件占87.6 %, 其预报精度与其他模型相比基本相当. 这表明该模型在空间天气的激波到达时间预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行星际激波对地球磁层的压缩效应分析
姚丽, 刘振兴, 左平兵, 张灵倩, 段素平
2010, 30(2): 113-120. doi: 10.11728/cjss2010.02.113
摘要:
2004 年11月9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 激波前行星际磁场为持续约50 min的弱南向磁场, 越过激波面, 磁场发生北向偏转且太阳风动压脉冲增强. 在此强动压脉冲增强结构作用下, 磁层被压缩至一个很小的区域. 激波作用于磁层时引起地球同步轨道 各区域高能粒子通量的响应, 但是不同磁地方时的高能粒子通量的响应不同, 表现出双模式扰动, 即在晨昏两侧各能段的电子和质子通量显著增强, 在子夜侧发生类似于亚暴的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 扰动从向阳面传输到背阳面, 向阳面粒子通量最先增强, 随后背阳面靠近晨昏两侧, 粒子通量开始增强, 最后子夜侧粒子通量表现出无色散高能粒子注入的特点. 另外, 在靠近正午侧, 质子通量先于电子通量发生响应, 在子夜侧电子通量则先于质子通量发生响应. 利用位于向阳面正午两侧的GOES-10 和 GOES-12卫星观测数据发现, 激波作用于磁层时靠近晨侧的磁场变化表现出简单压缩效应, 而靠近昏侧的磁场变化则显然不同, Bx分量减弱, Bz分量几乎减为零, 而By分量则显著增强. 此外, 位于近地磁尾低纬尾瓣区的TC-1卫星观测到激波触发的尾瓣SI现象.
利用COSMIC数据研究顶部电离层O+扩散流的统计特征
陈光明, 徐寄遥, Wang Wenbin, Lei Jiuhou, Deng Yue
2010, 30(2): 121-131. doi: 10.11728/cjss2010.02.121
摘要:
从等离子体运动方程出发, 利用COSMIC星座的掩星数据, 借助相关经验模式, 计算了太阳活动低年顶部电离层O+场向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 并分析了其全球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白天等离子体扩散速度的方向随高度增加由向下(极向)逐步变为向上(赤道向), 方向转变的高度一般在hmF2+80 km以下. 在白天较高高度, 南北磁纬10º ~20 º存在着向上方向的最大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 而在夜间, 南北磁纬30º~40 º存在向下方向的最大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 在分点, 南北半球的扩散通量和扩散速度大致对称; 而在至点, 扩散通量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半球不对称现象. 另外, 不同纬度的扩散速度有着不同的日变化特征.
电离层暴时经验模型STORM在中国区域的适应性研究
王世凯, 柳文, 鲁转侠, 郭延波, 孔庆颜, 冯静
2010, 30(2): 132-140. doi: 10.11728/cjss2010.02.132
摘要:
利用中国区域内9个垂测站1976---1987年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电离层暴时f0F2数据, 统计分析了电离层暴事件的等级, 以及不同等级的电离层暴随季节和地磁纬度的分布特征. 研究发现, 中小型电离层暴在春秋季发生的概率较大, 不同季节的发生次数与地磁纬度具有明显的关系. 利用STORM模型对电离层暴时f0F2和大型及特大型电离层暴时f0F2的预测值与月中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除了冬季误差增大外, 发生电离层暴时STORM模型能够有效地改善月中值模型. 增加中国的暴时数据, 并提高对冬季的暴时参数f0F2的预测是改善STORM模型的重要因素. 建立合适的暴时指数来预测f0F2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中国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观测结果的初步统计分析
王斯宇, 王劲松, 余涛, 单海滨, 张效信
2010, 30(2): 141-147. doi: 10.11728/cjss2010.02.141
摘要:
利用在广州站(23º8' N, 113º17' E)建立的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 开展了对电离层闪烁的连续观测. 利用这些观测数据, 对广州地区2007年4月至9月及2008年1月至9月电离层闪烁变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广州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太阳活动较低的磁静日期间. 季节变化表现为弱闪烁(0.2
集合卡尔曼滤波在电离层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陈春, 吴振森, 孙树计, 丁宗华, 班盼盼, 赵振维
2010, 30(2): 148-153. doi: 10.11728/cjss2010.02.148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对电离层f0F2短期预报结果进行优化的方法. 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f0F2进行提前1~24 h的预报, 考虑前一天预报误差的反馈信息, 动态跟踪 f0F2的变化趋势, 引入集合卡尔曼滤波对神经网络的预报结果实行进一步修正和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的预报效果优于单纯的神经网络模型和IRI模型. 此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电离层参量的短期预报.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研究太空风化对月壤光谱的影响
吴昀昭, 郑永春, 邹永廖, 谢志东, 徐夕生
2010, 30(2): 154-159. doi: 10.11728/cjss2010.02.154
摘要:
月表太空风化会改变月壤光谱特征, 影响月壤元素遥感反演精度. 研究太空风化对月壤光谱的影响有助于开发月壤成熟度光谱解耦算法, 提高月壤成分遥感反演精度. 直接对比月壤风化前后光谱的变化能最真实反映太空风化对光谱的影响, 但无法获取未风化的月壤样品, 利用实验室模拟方法开展研究也存在缺陷.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研究太空风化对月壤光谱的影响, 并以月海样品为例进行探讨. 利用Hapke模型对月海样品组成矿物光谱按照实测含量进行非线性混合, 并通过对比混合后的光谱与实测的月壤光谱, 研究太空风化过程对月壤光谱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月壤在遭受太空风化后反射率降低, 波长越短降低越显著; 月壤背景吸收斜率增大, 月壤变得更红, 月壤矿物特征吸收峰深度降低, 光谱对比度变弱, 长波吸收峰(2.0μm附近)深度降低程度超过短波吸收峰(1.0μm附近)深度. 未来在利用遥感技术反演月壤元素含量时, 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新型月球车的控制及实验研究
葛卫平, 刘暾, 院老虎, 赵志萍
2010, 30(2): 160-164. doi: 10.11728/cjss2010.02.160
摘要:
由于月球复杂的地形环境, 月球车作为复杂多体系统, 其动力学行为和驱动控制具有很多特性, 对其的分析也较简单系统复杂得多. 本文给出了对月球车控制的动力学、运动约束和运动学设计的数学模型, 并以跨越沟壑为例, 说明了协调控制过程. 同时设计和研制了基于气浮的独轮实验装置, 用于模拟月球的重力环境, 并研究协调了控制中各个车轮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合理范围.
空间科学实验平台气液回路方案
何崇超, 张汉勋
2010, 30(2): 165-169. doi: 10.11728/cjss2010.02.165
摘要:
空间科学实验平台是为突破单一化实验装置设计模式而研制的一种多用途空间科学实验平台. 根据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内气液回路设计的相关问题, 给出了回路系统中主要设备的相关设计方法, 包括循环风机、气-液换热器、冷板, 并根据传热效率和系统安全性的考虑, 对流体工质的选择提出建议. 初步分析结果及国际类似研究证明, 气液回路技术结合其他主动及被动热控制措施, 可以很好地满足空间实验平台内部仪器设备及样本的不同温度控制要求.
运算放大器SET效应的试验研究
封国强, 胡永贵, 王健安, 黄建国, 马英起, 韩建伟, 张振龙
2010, 30(2): 170-175. doi: 10.11728/cjss2010.02.170
摘要:
模拟器件的单粒子瞬态脉冲效应的研究, 成为近来国际上单粒子效应研究的热点. 针对中国生产的运算放大器SF3503, 利用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测试装置, 试验研究了SF3503工作于反相放大器与电压比较器模式SET效应的特征与规律. 获取了器件的敏感节点分布、LET阈值和SET脉冲波形的特征参数, 其中器件的敏感节点均分布在输入级与放大级, LET阈值不大于1.2 MeV•cm2•mg-1, 电压比较器产生的最大SET脉冲的幅度达27 V、脉冲宽度为51μs. 试验表明SF3503对SET效应极其敏感, 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 在空间任务中直接使用, 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一种适用于空间应用的高速调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林苗, 王平连, 张磊
2010, 30(2): 176-179. doi: 10.11728/cjss2010.02.176
摘要:
为了适应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满足空间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以及实现调制体制灵活性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应用的高速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该方案采用了基于FPGA和DAC的通信调制技术, 可在硬件设计不变的情况下, 实现QPSK, 8 PSK和16 QAM等多种调制方式下的高速数据传输. 分析了高速调制在硬件实现上的技术难点, 解决了高频率高精度同步时钟生成、高速数据转换、宽带调制等技术问题. 实测表明, 在载频为2 GHz时, 该调制系统在8PSK调制下速率可达750 Mbit/s, 且调制信号的矢量幅度误差(EVM)仅为3.3 %.
基于宏定义动态链接的模块化星载软件升级方法研究
李磊霞, 王宇, 林宝军, 张善从
2010, 30(2): 180-184. doi: 10.11728/cjss2010.02.180
摘要:
提出了基于宏定义动态连接的软件模块化设计思路, 并针对某小卫星平台的体系结构, 对其星载软件进行了具体的模块化实现, 同时提出了一种在轨升级方案. 经实验验证分析, 所提出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提高了星载软件在轨升级的效率和灵活性, 升级过程中对结构化模块信息上载和验证, 提高了升级方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红萍湿养栽培供O2装置研制
陈敏, 刘润东, 杨有泉, 邓素芳, 詹杰, 黄毅斌
2010, 30(2): 185-192. doi: 10.11728/cjss2010.02.185
摘要:
红萍作为空间站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中的生物部件, 可望为航天员提供O2和新鲜蔬菜并吸收CO2. 研究红萍湿养栽培供O2装置, 旨在建立地面非生物部件, 满足模拟研究的需要. 介绍了所研发装置及关键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通过红萍湿养板内湿养栽培介质的结构功能设计, 在蓄水保水基质层内部配置具有毛细作用的渗水管路, 介质始终保持整体湿润而表面无明水状态, 为红萍扎根稳固、营养吸收和生长繁殖创造条件. 水压试验确定了渗水管路的主要技术参数和闭合式红萍培养液输配循环系统的间歇循环周期. 整机产出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层间距125 mm, 整机红萍湿养面积6.3 m2, 超高亮度白色LED人工光源能耗152 Wm 2, 红萍表面的光照强度6000~6500 lx, 整机的红萍湿养产量、红萍放O2量和吸收CO2量相应大幅提高, 装置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